天天看点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斯基泰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亚草原上的主角、主人,活动范围从南俄草原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建立过许多游牧行国。所谓“斯基泰艺术”,主要是指青铜或黄金制作的以猛兽搏杀为题材的腰带扣,他们与匈奴一样习惯以腰带扣来体现身份。

这个“斯基泰”称谓是被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古伊朗人用多种文字记载过的,有两个读音 Scythians和Skoutha,本义都是“狗”。

先来看“斯基泰”(Scythians),由S--qi--tai三个音节组成,标准读音实是“斯其泰”,后缀“-tai”表示复数,因为是族名,是部族的集合体。

注意这个“斯其”,是“其”的尊称读法,前缀“s-”的结果。这在藏语中很常见,例如藏语父亲,普通词叫作“巴”( baa),敬语词读作“斯巴”( sba )。

这个族名的核心词是“qi”,藏语本义就是狗,说明他们是以“狗人”自居的,“犬戎”是也。

法国史学家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也说,古代羌人、猃狁和吐蕃人都有犬图腾,认为祖先是两只白犬,古代伊朗人也有类似的信仰,按照奥谢金语法规则(《伊朗语基础语法》第1册,奥谢金语条目),“斯基泰”意为“狗”,它是塞语或者塞种语词的复数形式。他还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萨珊波斯人也属于斯基泰种族。”

这个族名也记作Skoutha,读作“斯口泰”。正是古羌藏语“狗”的另一种读法。纳西语习惯把狗叫作“口”(ko),前缀“s-”之后就成了“斯口泰”。

也有史料记载,斯基泰人的自称是“斯口吕泰”(Skolotoi),这也是尊称读法,含义不变。就在“斯口”后面又缀以“吕”,汉文史书中的名号“医巫闾、木骨闾、勃极烈、耶律、述律、忽必烈”等,都是这样来的。

追溯以“ko”为号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五帝”中排位第三的“帝喾”,《史记》记载,他是商“契”、周“弃”的共同父亲(同父异母子),帝喾也是楚人的直接祖先。这个“喾”在《广韵》的“沃部”,注曰:“喾,苦沃切。”即读作“ko”(口),正是纳西语“狗”的读音!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中亚草原上的斯基泰部族至少有五个,他们的各级首领都是世袭的。他们的习俗是,每年春天各部族首领汇聚于王庭,以决定各种重要事情。他们是以战争为生的人,全民皆兵,以战死为荣。斯基泰人的特征是,头戴尖顶高帽,穿着皮靴、皮裤,以弓箭、匕首和战斧为武器。在战场上,习惯是这样的:他们会饮战斗中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血。只要把敌人的首级带到国王那里去,就可以分得一份战利品,否则什么也得不到。他们把敌人的头颅沿着两个耳朵割一个圈,揪着头发把头皮剥下,用牛肋骨把皮附着的肉刮掉,再用手把头皮柔软,然后就把它当手巾来保存,或吊在所骑马的马勒上用以夸耀,凡有最多这种头皮手巾的人,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他们还有把头盖骨锯下来制成饮器的习俗。国王死后,要杀死50名卫士用以殉葬,还要随葬大量马匹,多达数百头。贵人墓中会埋入大量金、银、铜、陶制作的器物,一般人的墓穴则简陋不堪。所有这些,都是汉文史书记载中的匈奴特征。

斯基泰人崇拜火,有火神名叫“阿耆尼”。这个“阿耆”(qi)在藏语里就是“天狗、神狗”的意思。故推测其与纳西族“狗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神话存在某种联系。并且古代新疆就有叫“阿耆尼”的古国,又名“乌耆”,位于今新疆焉耆县一带。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斯基泰人的金腰带扣饰,有狗(狼)与鹿的图案,可能是他们祖先起源故事的一种写照。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被誉为“波斯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是萨珊王朝),西方史家习惯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创建者名叫“居鲁士”,但这个注音是有问题的。

居鲁士(英文记作Cyrus;古希腊文Κρος ),标准读音是“其鲁斯”。按照阿尔泰语元音和谐律,“其鲁”(qi-lu)确是要有所变音,读作“qii-lu”或“qe-lu”,但不是“ju-lu”。后缀“-s”是表示复数,因为这是王族的共有称号。这个“其鲁”放在古藏语里就是“狗龙”的意思。

他有一个与周人始祖“弃”类同的出身故事。他本是波斯国的王子,因一个噩兆而被抛弃荒野,得到一只狗的哺育,而得以不死。

居鲁士诞生之前的伊朗高原是米底人的天下,波斯国只是米底王朝的一个属国。米底王把女儿嫁给了波斯王。在古代游牧民族的军事联盟中,君主国与臣属之间通常都是以联姻关系来维系的。例如《易·泰卦》中,就有“帝乙归妹”的记载,为羁縻和笼络周文王,帝乙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但是,最终也未能避免被取代的命运。

这个米底王朝也如此。希罗多德《历史》记载,米底王嫁女后做了一个恶梦,梦见女儿的肚子里长出葡萄藤,越长越大,遮蔽了整个亚细亚。国王大惊,知道这是噩兆,预示女儿生下的外甥将会夺走自己的王位,成为亚细亚的新霸主。为阻止厄运的发生,国王决定外甥一降生就立即杀掉。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亲信大臣。但婴孩诞下后,这位大臣竟不敢自己动手,把婴孩交给一个牧人,命他弃之荒野让婴儿自己死去。但居鲁士得到了一只狗的哺育,得以不死,长大后他击败并俘虏了自己的外公,取而代之成为米底之王。

史书明确说,居鲁士部族不是伊朗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他们是外来入侵者,他们先是在高原东部的“玛代”站稳了脚跟,巩固统治八年之后,继续西进取代米底人的统治,最终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因此这是一个发生在中亚的“先依附、后取代”故事。

《旧约·以赛亚书》中也说,居鲁士是上帝耶和华“从日出之地招来。”伊朗高原并不是犹太人观念中的“日出之地”。考古显示,波斯帝国始终存在大规模殉葬现象,这也是其民族背景和真实来源地信息。

史书还记载,“居鲁士喜欢邀请客人到他的帐蓬作客,他招待客人,无论哪一次,都吃同样的肉。”就是不加任何调料,清水煮一下就出锅的手掰肉。与他们后来记载的成吉思汗很相似。

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之“阿契”,藏语就是“神狗”的意思。“美尼”应是“牟尼”的注音,意为“天人、王人”。古代阴山就叫“牟尼山”。后缀“德”是“大”的意思,也表示这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在藏文中是很常见的。

如此就可以解释“秦”的范围为何如此之大。《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里海以西的高加索地区也有叫“大秦”的国家,且“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即在大秦国贵族中,蒙古人种特征明显,印欧人种(高加索人种)特征反而不多。

既然中亚地区也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的一个迁徙扩散之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何那里的出土文物与华夏文明存在诸多相似性,那是原始苯教造成的,同源异支的缘故,而不是中原文明西传的结果。

附图: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谷环壕聚落遗址附近发现的青铜祭祀台盘,高31厘米、盘径28厘米。内有拜火教特征的三圣火柱,边缘有神狗16头,这是聚落部族有“狗祖”观念的反映。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神狗头上都长着牛的角,但它仍然是狗而不是牛。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只有狗能这样高抬着头,卷起尾巴。肩背上还驮有粮食、火种之类的天赐神物。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亚美尼亚中部科泰克省Karashamb墓地出土的银杯,可能是大秦国遗物。浮雕繁复,描述了一个盛大的祭祀场面,居于中心的是一只狗,一切都围绕狗开展。

“斯基泰”和“居鲁士”本义都是狗

银杯浮雕展开图。这只作为中心人物的狗,背上也驮有神物,这是墓主人部落有狗祖观念和狗崇拜习俗的反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