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传》~第13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净土宗始祖慧远和尚,认为儒、佛、道三家,基本立场是一致的!</h1>
文/卢秀辉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中国东晋时高僧,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

慧远俗姓贾,出身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他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非一般孩童可比。十三岁时,即为诸生,随舅父令狐氏在许昌、洛阳等地游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当时的宿儒贤达,对他的学识渊博莫不叹服。
晋穆帝永和十年,当时慧远二十一岁,还在俗世为儒学,西晋在经过“八王之乱”后,五胡南移,迫使司马睿过江南迁,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五胡乱中华”时期,社会动乱,慧远不得不作避世打算,他准备远渡江东,从学于隐居在豫章的范宣子。可这时中原再度陷入极大混乱,而东晋又在北伐,南路为之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
当时,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传佛法。道安,出生书香门第,父母早丧,从小依外兄而存,他因为学问深,于佛法见解不同于常人。慧远听说他在恒山弘佛,便携同弟弟前往。上山后,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弟投簪落发,出家为僧,得名慧远、慧持。读书人也许物质不能动其心,最容易受思想蛊惑。
慧远受戒后,虽贫旅无资,连衣服也不能周备,可是他始终刻苦学习。“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慧远师事道安仅三年,二十四岁时就开始讲解《般若经》。般若所讲“实相”,受众往往迷茫。有一受众对道安所弘《般若经》提出质疑,慧远用《庄子》来作解,使受众恍然大悟,在中华,庄子是深入知识分子的。从此,道安唯独允许慧远可以读佛典以外的著作,并可以引佛典以外的书籍来说明。慧远讲经善巧之便,在于把高深的佛法用中国知识来化解,慧远把自己的理解著述成书,鸠摩罗什在后秦读到慧远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378年,前秦围困襄阳,梁州刺史朱序留住道安不让外出,道安让徒众先行散去,以免遭战祸,徒众纷纷向四方布教。临行前,道安对弟子们一一诲勉,却对慧远不置一言。慧远跪在道安前问道:“师尊,你怎么独对我没有训勖?”道安说:“你不须另嘱,天下无事能够让你忧思!”襄阳一战,前秦国君苻坚攻克襄阳后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道安。慧远率众数十人南下,暂时客居于荆州上明寺再作打算。
公元381年,慧远原与慧永约定,往广东罗浮山静修弘教,路经浔阳见庐山峰林闲旷秀丽,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正是修行的好处所,慧远当即发愿,率同行者立誓:“若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然后,慧远以手中锡杖掘地,顿时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名龙泉精舍,遂驻锡于此。时慧永住在西林寺,见龙泉精舍不能广纳众人,请慧远过西林寺,慧远为两边的僧众计,认为不便聚住于一处。于是,慧永找江州刺史桓伊,对他说道:“慧远和尚有大智慧,刚刚才开始在龙泉精舍弘法,就有徒众来亲近他,将来一定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来追随他,现在他没有道场,请大人计较个办法。”桓伊接受了慧永的建议,发愿心建造东林寺,为慧远做弘法的道场,在桓伊的全力资助下,在庐山东面,建立起东林寺,此即为佛教净土宗著名的发源地之一。
当时沙门僧众见帝王须礼拜,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说明了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他说:“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推重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无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强。袈裟不是本朝的服饰,钵盂也非殿堂之器,僧众本是尘外之人,不应该用俗世的礼仪来要求他们。
399年,桓玄征伐殷仲堪时,大军经过庐山,有军中人员传桓玄话给慧远,请他出虎溪一见,慧远例不出虎溪,称疾不出。桓玄傲气十足的自己入山,不肯向慧远敬礼,慧远容貌威严,有菩萨相,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桓玄不觉自然而然地致敬起来。桓玄也是具学问之士,是上数的书法家,本人极爱书画,嗜之如命。桓玄用《孝经》中“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语刁难慧远:“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你若尊《孝经》,怎敢落发。慧远也引《孝经》句答道:“立身行道。”为了行道,只能如此,是《孝经》教我的。桓玄听了十分佩服,下山后对左右随从说:“远公这样的人,实是我生平所未见过的,的确是个高僧大德!”桓玄篡位后,慧远致书桓玄,桓玄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敬帝王的条制,自此便成为中国的规约。而且还按慧远的意思,用皇权立下了选精汰秽僧人的条制。
慧远在庐山,见云雾茶可做饮品,仍将此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并以此茶款待各方结缘之人,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引得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佛教中心,遥相呼应。佛教以为万法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所以是“空”。
东晋时期慧远、宗炳、陶渊明、陆修静、谢灵运、鲍照等人的山水诗已成气候,为人瞻仰。400年仲夏,慧远率弟子三十余人从东林寺出发,游庐山石门涧,到石门涧后,弟子们兴奋得纷纷吟诗作赋。慧远为大家的诗作写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是史学界已定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记名篇。慧远也写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诗一首: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402年,慧远影响日盛,东林寺成著名道场,天下信众莫不感召于此,有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豫章雷次宗、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季硕等,皆天下名士,当世俊杰,都放弃了世间名利,前来敬伏慧远,可见慧远之能量。慧远观察到他们的本心,知道他们是真修生死,便对大众说:“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于是,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发誓:“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又命刘遗民着《发愿文》,刻于石碑上。于东林寺前凿池种植白莲,是以中国佛教史上称此集结为“结白莲社”,或简称“结莲社”,并确认为中国净土宗之始。而净土一派后来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称为“莲宗”。
410年,慧远同学卢嘏的儿子卢循反,卢循率领十余万农民军从广州起兵北上,占据了江州,入山拜访慧远。慧远见卢嘏的儿子来访,想起故人,心生欢喜,于是对卢循热情相待,并很高兴地向卢循讲述了幼年往事。有和尚对慧远说:“卢循为国寇,同他交往,恐有祸事。”慧远说:“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天下公知,何况朝廷有识之士?与天下大众结缘,没有什么可怕的。”不久,卢循被刘裕击败。刘裕军队追击卢循经过江州,刘裕手下人告诉他说,慧远与卢循交厚。刘裕说:“远公世表之人,必无彼此。”刘裕派人给慧远送去一封信,表示敬意,还给东林寺捐了钱米,以做供养。
慧远自381年到庐山,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以讲经著经弘经为己任,迎客送客以虎溪为界,绝不过此。晋安帝自江陵回京师,辅国何无忌传书慧远,劝他候迎,慧远称病不行。晋安帝来信安慰慧远:“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晋安帝曾经邀请他下山,他还是称病不出。在他眼里,唯有东林寺界内,才是净土。他足不出此,曾作《游庐山》:
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慧远自知宿缘已尽,安然于东林寺圆寂。时年八十有三,僧腊六十三年。浔阳太守阮侃及弟子将其安葬于庐山西岭,门下谢灵运为撰碑文。
慧远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
慧远著有《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不敬王者论》一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三卷、《大智论序》一卷、《阿毗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莲华经序》一卷、《明报应论》一卷、《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辩心识论》一卷、《法性论》一卷、《沙门祖服法论》一卷、《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
慧远居庐山,也有诗心,有诗心即有画,于是,他以庐山为心境,作山水画,他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他门下谢灵运诗作中就能读到诗情画意,有《江淮名山图》,前人记述慧远喜为名山作诗、作文,皆以他能画山水有关,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弟子宗炳,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
卢秀辉作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卢秀辉原创作品,请注明作者。欢迎转发共享,切莫用于商业,违者必究!</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