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并不是天然契合的。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反佛斗争。那么,作为一代高僧,慧远是如何自处的呢?友情提示:本篇分析的是慧远的理论,采取的是主流观点,仅供知识交流,并无他意,希望点进来的朋友理智看待。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李头卧谈会,我是老李头。历史告诉我们,慧远选择了迎难而上。
他针对当时社会上反佛斗争中提出的问题,着重论证了两个问题。一是论证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一致性;二是进一步论证佛教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说教的理论基础——灵魂不死不灭论。
在东晋时期,第一个问题还掀起了“沙门(僧侣)应不应该敬王”的争论。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僧侣地主阶级和世俗地主阶级的对立。针对这个问题,慧远认为如果一个人信了佛,他的道行业绩就可遍及六亲,以至整个天下。因此,他虽然没有处于王侯的地位,从事实际政治活动,但他的作用已经是协助了帝王对人民的治理。所以说,僧侣出家表面上看来背离父母子女的天生关系,实际上并没有违背孝的道德规范,同样,僧侣形式上不对帝王行跪拜礼,实际上也并没有失去敬的原则。
第二个问题就复杂得多。佛教既然认为一个人现世或下世的贫富贵贱,都是他自身前世或现世为善作恶的结果。这样一来,前世、今世和来世必然要有一个主体的承受者。佛教是不承认肉体不死的,所以这个主体承受者要由独立不灭的精神主体来承担。但佛教同时主张“一切皆空”,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主体存在,那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圆满。慧远避开了这个矛盾,根据当时中国一般人对佛教理论的认识,论证了神(灵魂)不死不灭,奠定了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石。
慧远从一切皆空的前提出发,认为人遭受的一切恶果,都是由于其自身陷于“无明”(愚昧)和“贪爱”等情感。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在慧远看来有快有慢。有的是当世就报,叫“现报”;有的来世受报,叫“生报”;有的经百年千年才报,叫“后报”。只有去掉“无明”“贪爱”等世俗情感,把一切看成空,才能超脱轮回,才能投身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才能永证佛果(成佛)。
话说回来,这种报应为什么能准确的发生呢?
这是因为有一个独立永存的精神主体作为承担者,肉体虽然不同,但一直是同一个精神主体。慧远引述中国古代道家的一些论据,例如庄周“死为反真”等说法论证神永远不灭。既然神永远不灭,它是如何从一个形体转移到另一个形体上的呢?慧远认为,这就像火从一个木柴传给另一个木柴一样。这里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因为慧远讲的木柴是具体的,而当他讲到火时,他讲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火而是一般的火。具体的木柴与一般的火,是无法形成对应关系的。
下期预告
不管慧远如何论证,始终没有逃脱“一切皆空”与独立永存的精神主体这一主要矛盾。慧远的论证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当时许多反佛教的人都没能从理论上驳倒他。下期将简单聊聊与慧远同一时期的佛教理论家僧肇,看看他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