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滨江区的浦沿街道,曾经有一个村子叫十间楼村,顾名思义,过去有人在此修过十间楼房。但他为何事而修十间楼房呢?原来,这是一个关于拾金不昧的故事。

明朝末年,十间楼村这一带有个渡口,常有百姓从这里乘船离开或者上岸归来,求学的、谋生的、走亲访友的……来去的人多了,就有一些小商贩在此歇脚,做小生意,招徕顾客。渡口边住着个傅婆婆,子女都成家了。她闲得无事,就在门口搭张桌子,摆个小摊,以卖粽子度日。傅婆婆已经五十多岁了,做起事情来依旧手脚麻利,不比年轻人差。来往的客人都说,傅婆婆包的粽子个儿大,味道美,吃了粽子赶路能耐饿,正好合适呢。
这天一早,天气晴朗,傅婆婆已经开门做起了生意。很快,第一批粽子热气腾腾地出锅了,香甜的气息到处弥散开,等船的人个个忍不住回头来看,他们一边吸着香气不停赞叹“好香好香”,一边就从怀里掏出铜板来买粽子。小摊前,不时有人拎着几个粽子离开,他们说,粽子烫,可以留着路上再吃。有个等船的小伙子在河边眺望了一阵,都没看见船的影子呢。他便走到傅婆婆的门口,把行李搁在小桌上,掏出钱袋来,买了几个粽子,打算坐着吃了再走。清晨的河风阵阵吹过,他慢慢解开系粽子的细棕绳,用筷子拨开粽叶,夹起一块粽子吃,多么甘甜爽口的粽子啊。“好吃!实在好吃!”小伙子称赞道。傅婆婆望了望渡船到来的方向,便笑眯眯地看着他:“别急,慢慢吃,船还没过来。”
粽子好卖,傅婆婆就很忙了,她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蒸着,又忙着从木桶里拿出漂洗过的粽叶,继续包粽子。她把三张细长的粽叶在手中折叠旋转,使粽叶成为漏斗状,她左手持着这“漏斗”,右手拿勺子舀了一勺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后,再把粽叶余下的部分折叠盖在糯米上,让粽叶围着那“漏斗”旋转,收拢,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形成了。她扯下一根细绳,把粽子缠了一圈,系好,又接着做下一个。小伙子一边吃粽子,一边瞪大眼睛看着,从小到大,他吃过很多次粽子,却从来不会包粽子呢,原来,粽子是这样做成的。正在发愣呢,渡口处有人在喊:“开船了!”傅婆婆和小伙子连忙抬头去看,果然,船工已经抽走跳板,正要拔起船舵呢。小伙子赶紧慌张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他把最后半个粽子塞进嘴里,提起行李就飞快地跑过去。在船离岸的最后一刻,他总算跳上船了!
傅婆婆把手中的粽子包好后,便来收拾碗筷。忽然,她惊讶地发现,小伙子的钱袋还在桌上呢!她忙把钱袋抓起,朝河边喊起来,可是,流水哗哗,船已经走了好远,哪里听得见她的呼喊。傅婆婆十分难过,她望着河边出神,后悔自己忘了提醒客人乘船,耽搁人家不说,这银子掉了,人家该多么着急啊。她端详着手中的钱袋,多漂亮的钱袋啊,上面还有几根蓝色的穗子。刚才那个小伙子发现钱袋掉了,肯定会回来取吧?想到这里,她便把钱袋挂在门口的柱子上。
这天,傅婆婆卖了很多粽子。每当有一批客人上岸,她便一一打量着,看那个小伙子是否回来。可是,一直等到天黑,那人也没有再来。傅婆婆不断地自责:真是老糊涂啊,如果自己当时不去包粽子,而是帮客人留意那船,人家就不会慌张,也就不会忘记钱袋……想到这里,傅婆婆都快愁死了,也不知道那个年轻人找不到钱袋怎么办,吃什么、住哪里,带这么多钱是不是去救急,唉,这可怎么办啊。
一天一天过去,傅婆婆巴望着那靠岸的渡船,一次又一次地打量那些上岸的人,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却仍然没有看到那天的年轻人。傅婆婆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就把钱袋挂在柱子上,一天的买卖做完了,最后一件事也是收拾起钱袋。
好多人在渡口处听傅婆婆说起过钱袋的事,但是,茫茫人海,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又从何处帮忙找那个失主呢。他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跟傅婆婆开玩笑:“这么久也没人来找钱,说明是天老爷看您老人家太辛苦了,给您送钱来了。”还有人打趣道:“您呀,就把钱收下得啦!您这个破房子也可以换换了。”每到这时,傅婆婆总是摇摇头说:“那哪行,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她望着那河滩,接着说道:“我记得那个小伙子的样子,只要他来了,我一定认得出来。”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一天,一艘往日没见过的船在渡口靠岸了,紧接着,一群随从簇拥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公子上了岸。他们说说笑笑,一路走过来。傅婆婆看着为首那人,他个头高高的,脸色黝黑,眉眼间是朴实的笑容。是他!还是以前的样子!傅婆婆停下活计,激动地走过去,伸出颤抖的手,紧紧攥住那人的手:“你呀,你可回来了啊!”随从们愣住了,那人也很吃惊,笑着对傅婆婆说:“您老人家还记得我呀,三年前我在这里乘船,还吃过您的粽子呢。”
“认得认得,你怎么才回来啊,你钱袋掉了,我一直在等着你回来拿啊。”傅婆婆一边说,一边转过身。她取下柱子上的钱袋,手不停地颤抖着,把钱袋放在那人的手中。
那人张大嘴,瞪着那个钱袋,蓝色的穗子还在呢,只是有些褪色了,那是他曾经从一个针线摊上精心挑选来的。三年前,父亲暴病身亡,临终前告诉他,变卖家产,去投奔舅父吧。他自幼丧母,在这里已经没有别的亲人。安葬了父亲,卖掉了房产,他在那个清晨乘船出发,往杭州去投奔舅父。他告诉傅婆婆,自己到了杭州,才发现钱袋不见了。幸好及时找到舅父,在舅父的资助下,他勤勤恳恳做买卖,已经赚了很多钱,他这次回来是给父母上坟的。
此时,周围已经围了好多人,有人笑着说:“原来就是这位公子丢了钱袋啊,瞧这气派,难怪丢了钱也不着急。”接着又有人告诉他:“你可是把傅婆婆急坏了,天天在这里望着渡口,等你回来。”那公子听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笑而不答,只坐着慢慢吃粽子。粽子吃完了,他便笑道:“原来婆婆姓傅,这钱袋中的银钱,我从来没想到还能找回来,我全部赠送给傅婆婆,大家说可好?”众人愣了愣,然后,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傅婆婆却慌了神:“哎呀,这可使不得,使不得,这是你的,我怎么能要呢。”公子坚决要赠,傅婆婆坚决不收,两人都说了很多客气话,这钱到底归谁,却还是没个定论。众人议论纷纷,也不知道该劝谁收下银子。忽然,有人大声说:“你俩别争了,我来出个主意,把这钱拿来修几间房子吧,傅婆婆可以住几间,其他的给来往过河的人避风遮雨,也是个行善积德的美事。”两人果然不争了,其他人也都说这是个好主意。
几日后,公子上过坟,也找好匠人了。他告诉工匠们:“钱袋里的银子全部用作修房造屋,用完为止。”开工之时,方圆十里的村民都来看热闹,他们说,傅婆婆拾金不昧,还等了失主三年,应该有此福报,就在这屋里安享晚年吧,而那位公子,钱财失而复得却不忘造福乡邻,也是难得的好人!这件事鼓舞了很多青壮年,他们赶来帮忙,还不要工钱。
大半年后,这里总共造起了十间楼,渡口变得更加热闹了。傅婆婆依然包着美味的粽子,还在屋里添置了很多板凳,她说要方便来来往往的旅客。此后,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爱来这“十间楼”坐坐,说一说这一老一少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越传越远,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拾金不昧的老人,还有一个造福乡里的公子……时间久了,小渡口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就把这里命名为“十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