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朱棣誉为本朝王羲之的沈度,不应被打上馆阁体的印记而埋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书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灿烂的明星,有中正平和集前人之大成者,也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者,风格迥异,面貌纷纭,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百花争艳。元末明初,书法在规范和严谨上达到顶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书法的窠臼全面深度的压抑着书法的生命力的时代。在这个时间段,沈度的光彩风华一时无两。

被朱棣誉为本朝王羲之的沈度,不应被打上馆阁体的印记而埋没

沈度书法

作为站在馆阁体塔尖的沈度,其书法在结字和笔法上都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境地。特别是在丑书横行的当代,沈度的书法映入眼帘,让人顿时神清气爽。明代大家董其昌对沈度兄弟的书法推崇备至,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明朝重臣杨士奇曾以“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八字来概括沈度书法风格的特点。雍容华贵,自然是皇家的气度,难怪明成祖朱棣对沈度的书法赞誉非常,“日侍便殿,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从命之书”从命之书”,称他为“我朝王羲之”。

被朱棣誉为本朝王羲之的沈度,不应被打上馆阁体的印记而埋没

作为一种为当朝皇上都偏爱的书风,在科举考试上自然为天下士子所追捧,逐渐地,这种书体发展成为专用于科举考试、制诰奏表,的台阁体。一种书法风格从独特走向泛滥,也是一个从别致走向流俗的过程。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结字和笔法,到了极端就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桎梏,馆阁体被后世口诛笔伐,相对于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沈度由于背上了馆阁体的枷锁,变得寂寂无名。

被朱棣誉为本朝王羲之的沈度,不应被打上馆阁体的印记而埋没

在丑书横行的当代,法度成为一种稀缺的范式,沈度的小楷显得那么的珠圆玉润,虽然不必倡导当今的书法应该回归这种馆阁体,但是我们能不能在传统和法度上面有些思考,下些功夫,让我们轻佻,漂浮的书法变得厚重温润。

被朱棣誉为本朝王羲之的沈度,不应被打上馆阁体的印记而埋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