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少年离家</h1>
粟裕为何离家出走?
1984年2月5日,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离家六十载,粟裕竟然至死也没回老家看过一次。为何粟裕当了开国大将都不回家呢?这其中有什么隐情?故事开始之前,希望各位看官能够点点关注,答案马上揭晓。

少年粟裕
粟裕是湖南省怀化市会同人,1907年8月10日出生,原名粟多珍。怀化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山区城市,有13个县区,居住着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46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0%,粟裕生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汉族人,后来经过考证他是侗族里走出的大将。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多都出身贫寒,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粟裕的情况要比他们好一些,出身在一个相对而言还算富裕的家庭。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是个落第秀才,为人老实巴交,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帮左邻右舍写对联、书信。粟裕出生时,父亲粟嘉会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继业”,就是希望粟裕能继承家业,安安稳稳地过一生,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竟然会走上刀光剑影的道路。
粟裕有一个二叔叫粟周贞,和粟裕的父亲不同,二叔年轻时去长沙读过书,接受过新式教育,后来回乡创办了一所学堂,积极向乡民们传播民主革新思想,粟裕在二叔的影响下对革命产生了向往。
粟裕
粟裕的父亲虽然是个读书人,可是粟裕不喜欢听什么之乎者也,喜欢听离经叛道的的奇人异事,恰好粟裕家中有一位长工名叫阿陀,平时看着憨厚,一说起绿林好汉就头头是道、绘声绘色,粟裕经常缠着他给自己讲故事。
吃过晚饭,阿陀找个地方坐下,给自家小少爷粟裕讲各种英雄好汉,阿陀说:“有一个奇人名叫‘草上飞’,会轻功,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踩着草尖借力飞奔,比梁山好汉神行太保还厉害。”
梁山好汉的故事家喻户晓,粟裕经常听他们的故事,“草上飞”比梁山好汉还厉害,那得多了不起啊,粟裕一边听一边出神的想着,眼前似乎真的浮现出一个身穿黑衣,一闪而过的“飞毛腿”。
神行太保戴宗
听完这个故事,粟裕觉得不过瘾,没几天又继续缠着阿陀给他讲别的英雄好汉,阿陀没有办法,只好又讲了个“一枝梅”的故事。“从前有个好汉武功高强、行踪不定,最喜欢劫富济贫,每次教训完欺压老百姓的恶霸,都会在恶霸家中墙上画一枝梅花。官府派了很多人都抓不到他,以至于恶霸看见梅花就胆战心惊,老百姓拍手称快,大家都叫他‘一枝梅’。”
粟裕听着神往不已,在心中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也要当这样的侠客,来无影去无踪,专门打恶霸,为老百姓伸冤。
1916年,粟裕9岁了,因为祖父去世,父亲和叔叔分了家,粟裕家8口人分了大概30亩地,家境开始衰落。后来为了躲避匪患,父亲粟嘉会带着家人搬进了城里,修建新居后粟家欠了一百多块银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吃酸辣子、渍干菜,妈妈还要提醒几个孩子“看菜下饭。”
粟裕自幼聪明机灵、动手能力极强,见什么学什么,而且都学得有模有样。夏天天气炎热,坐着不动都能出一身汗,年纪小小的粟裕就把竹席漂浮在小溪上,躺在上面纳凉;看见村子里有人下象棋,就自己用破碗底、泥巴做棋子;看了几次别人理发就学会了,经常给家中雇工剪头,把小竹筒锯成圆梳给家人梳头;还会做针线活,帮妈妈补衣服、做袜子;看见妈妈因为缠足行动不便,粟裕就做了一个恭凳,这个恭凳粟裕妈妈一直用了三十多年。
恭凳
同时粟裕也是一个有些“叛逆”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在山区里见识不到更广阔的天地,就想外出读书,当时时局动荡,父母担心粟裕外出不安全,想让他留在家里,粟裕对此非常郁闷。1924年,粟裕报考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要去常德读书,因为担心父亲阻拦,年轻气盛的粟裕居然不告而别离开了家,可是走到半路粟裕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他的盘缠不够了。粟裕左思右想,不甘心就这么回家,于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请父亲给他寄一些钱当路费,如果不寄他就讨饭去常德。
粟嘉会一想到儿子在外面风餐露宿,心疼得不行,让粟裕的哥哥把粟裕接了回来,并承诺绝不再干预粟裕读书的事。粟裕回来之后,父亲给他凑足了路费,又宴请了一些乡亲为粟裕送行。临别的时候,粟裕壮志满怀,粟嘉会却泪湿衣襟,孩子长大了,终究要和父母分别,去追寻自己的人生。
就这样,粟裕挥别父母离开家乡,踏上了外出求学的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3">粟裕的父兄</h1>
粟裕的父亲为何扮成乞丐?
进入学校后,粟裕接受了新的思想,对旧社会的黑暗制度也更加痛恨,他同情底层人民的遭遇,想要推翻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于是积极参加进步运动,为了百姓奔走呼号。
粟裕(左数第二人)
1925年春天,粟裕考上了省立二师,可是没过多久该校的进步校长就被敌人残忍迫害,为了安全起见,粟裕和其他进步学生不得不转移到了武昌,粟裕由此进入叶挺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在这里,粟裕为国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想起儿时听过的英雄故事,粟裕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百姓惩恶除奸。
1926年的夏天,粟裕趁着暑假回了一趟家,没想到有人向敌人告密,粟裕因此遭到追捕,只好匆匆返回学校,这次一走,粟裕再也没能回到老家。
敌人来到粟裕家中,没有找到粟裕,就把目光放到了粟裕的父亲粟嘉会身上,把粟嘉会抓起来严刑逼供内,让他说出粟裕的下落,粟嘉会说自己不知道,敌人又要求粟嘉会三天之内找到粟裕,否则就杀了他,粟嘉会说:“你们把我关起来,我去哪找人?”
为了找到粟裕,敌人放了粟嘉会,但是粟嘉会怎么可能会帮敌人抓自己的儿子呢,一获得自由,他就趁机跑了出去,可是一想到儿子还在被搜捕,他得掌握敌人的动向,所以又跑了回来,在离家不远处的一块菜地里搭了个棚子,装成乞丐的样子,密切注视着敌人。
粟嘉会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很快就病了,可是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踪迹,只好选择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粟裕的母亲先后失去了儿子和丈夫的消息,心中担忧不已,一天她来到菜地劳作,发现那个蓬头垢面的乞丐竟然就是自己的丈夫,于是便经常借着来菜地干活的幌子给丈夫送饭。
敌人得知自己被粟嘉会摆了一道非常生气,三天两头来粟裕家中搜捕,借机打砸抢掠,为了让他们离开,粟裕的母亲不得不挤出钱打发他们,生活条件愈发艰苦。没过多久,病重的粟嘉会就吃不下饭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趁着夜色秘密潜回县城家中,孤苦去世,时年43岁。
粟裕的哥哥粟沛处境也不好,敌人找不到粟嘉会,就找上了粟沛,逼问他粟裕在哪里,粟沛也以外出寻找粟裕为借口逃跑了,他跑的很远,一路逃到了长沙。在长沙期间,粟沛日夜忧心父亲和弟弟粟裕的情况,不知他们是否安全,迫切地想回家。
得知北伐军进入了家乡会同,粟沛赶紧从长沙返回,卖掉了家中大部分田地,计划加入北伐军,但是粟沛又有点犹豫,毕竟打仗不是儿戏,一不小心就会流血丧命。直到父亲粟嘉会去世,粟沛终于坚定了决心,如果不能推翻军阀对的黑暗统治,还会有无数像父亲一样的人遭到迫害,于是加入了北伐军。
北伐军
北伐结束后粟沛回到家乡,先后在铁路局文书室、民报社等地方工作,可是从那之后他就和弟弟粟裕断了联系,不知道粟裕如今是生是死,过得怎么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4">粟裕离家六十载</h1>
粟裕为何至死没回老家?
1926年粟裕因为被敌人追捕而匆匆离家,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事业,同年11月,粟裕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了一名党员。
1927年8月1日,粟裕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在起义军中担任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也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对粟裕而言,这不仅是他亲身参加的一次起义,也是他切实为人民做事,实现自己爱国理想的开始。
1928年1月,粟裕参加完湘南起义来到井冈山,从1929年开始,他在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屡立奇功,从营长、团长一路升任至师长、参谋长,深的组织信赖。粟裕的父亲是读书人,母亲被封建教条压迫,然而从这样家庭中走出来的他,却在军事上有着不一般的才能,经常能出其不意的战胜敌人,打了许多漂亮仗。毛主席曾经夸赞粟裕说他是自己手下最会打仗的人,甚至在晚年时仍说如果打仗还用粟裕。
井冈山会师
离家之后,粟裕并不是不挂念家中亲人,而是他一直没找到机会回去。一方面是革命年代战事频繁,根本抽不出时间;另一方面是粟裕担心自己回去会再次牵连到家人。
1935年,红六军团长征路过会同,因为军长萧克和粟裕是好友,知道会同是粟裕的老家,所以特意派人去找粟裕的家人,向他们转告粟裕的消息。红军找到一个路人,问他,“你认识粟裕吗?”刚好这人在粟裕家做过工,笑着道:“当然认识了,粟家的小少爷嘛!”红军请他转告粟裕的家人,就说粟裕一切都好,不要担心。
萧克
粟裕的母亲一直待在老家,听到粟裕的消息忍不住喜极而泣,虽然没能亲眼见一见儿子,可是知道儿子还安全她总算能稍微放下心了。此时的粟裕正在浙西南仙霞岭一带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每天钻山沟、挖野菜,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没明天,作战条件异常艰苦。抗日战争时期,粟裕辗转和家人取得了联系,可是没过多久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关系极度紧张,粟裕又和家里断了联系。
1949年,粟裕任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解放了上海,他在上海读书的侄子得知后找到他,告诉粟裕他的母亲依然健在。离家二十余载,粟裕最挂念的就是家中的母亲,最对不起的也是母亲,因为忙于作战,粟裕不仅没能在母亲膝下尽孝,连回家一趟都成了奢望,如今解放战争已经到了尾声,粟裕很快就安排人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
1951年,粟裕和部下聊天时说起少年往事,突然就想回老家看看,部下笑着答道:“首长您要回老家,估计要一个加强连护驾才能过得了雪峰山。”粟裕生活的地方匪患严重,雪峰山又是粟裕回老家的必经之路,虽然新中国已经专门派兵剿过匪了,可是谁也不敢保证地形复杂的雪峰山里没有藏着匪徒。
雪峰山
虽然此时粟裕很想回去看看,但是一想到要调动那么多人保护自己,粟裕就放弃了,他不是一个愿意给组织添麻烦的人,如此兴师动众,不符合他的作风。
在那之后粟裕的工作一直很忙,别说回老家了,就是想家的时间都没有,再加上粟裕因为常年行军打仗落下一身伤,身体不好,回老家的事就一直被搁置。
80年代初,粟裕因为脑溢血进了医院,他感觉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想在那之前回老家一趟,医生说他的身体状况不宜远行,需要静养,并把他的请求上报给了中央。中央考虑之后决定派粟裕的老部下张震替他回一趟老家,拍些照片拿来给粟裕看。
张震接到命令马上动身前往粟裕老家,不仅拍了很多照片,还给粟裕带回来不少家乡特产,都是乡亲们得知张震身份和目的后主动送的。粟裕看着家乡熟悉的景物,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他曾经生长的地方,戎马一生的大将军此刻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晚年粟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结语</h1>
人们常说生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即使一生漂泊在外,到了晚年也想回老家看一看,这就是故土难离的思乡之情。粟裕虽然离家六十载未能回去,可是他为国征战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家乡的百姓会永远记得他,祖国也会永远记得他。
本期故事就到这里了,感谢各位看官的支持,咱们下期故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