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第一次出国比赛,第一次世界大赛,她在奥运跳水决赛中拿到了比赛历史最高分,其中五个动作有三个满分,为中国代表团摘下东京奥运第33金。
这些传奇般的成就,说的就是近期火爆全网的“跳水天才少女”全红婵,不少网友看完她的跳水动作后感慨“下饺子都比她的水花大”。

在全红婵身上,公众给出的评价更多是“天赋型”的赞美。
但事实上,全红婵的成功并不只是老天赏的一口饭那么简单,了解她的成长故事之后,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一个孩子身上的天赋和她职业养成当中的复杂动因。
补贴家用,一个天才运动员最朴实的职业动因
和许多来自基层的运动员一样,全红婵的出身并不突出,在同乡人口中,她们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也属于“中下”水准。
全家都依赖种植甘蔗和水果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要养活整整5个孩子。全红婵在5个孩子中,是最中间的那个。母亲在前几年因为一场车祸受伤,没法扛起重活,家里的处境也因此显得更加困难。
在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下出身的全红婵,对于成为运动员,有着一个很朴实的初衷,就是将运动员的收入,带回家里补贴家用。
在采访里她质朴地说道,她不能像同龄的孩子那样,在假期自由玩耍,甚至去游乐园、动物园等等,也很少吃到精致的食物,最想念的食物还是一包辣条。这些都是一个小女孩梦幻而不可得的一些畅想。
家庭的困窘没有成为全红婵放弃自己的理由,反倒成了她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的激励。在东京拿到金牌后,她的脑海里想得最多的,还是有钱能够为妈妈治病了,小小的女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正是靠着这样一个坚定的执念,一次次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紧张与恐惧,在不可能面前证明了自己。
根据教育心理学,9到13岁的孩子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理解体系,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周遭进行自我理解与判断。
因此,即使身负天才,内心也有一个稳定而长久的精神依托,对于一个天才的不懈努力来说,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孩子天赋性的才能之余,关照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好的追求与向往,由此才能克服成才之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与挑战。
伯乐相马,天赋需要被及时发掘
古时有一个传说,伯乐能够识别出日行千里的好马。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有出色天赋的孩子们身上一样,每个孩子的天赋往往需要有一个启蒙老师或引路人,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走近专业的殿堂。
全红婵07年出生在广东湛江,由于当地是知名的跳水之乡。在她7岁时,市体校的资深跳水教练陈华明下乡寻找跳水人才,在当时全红婵所在的迈合村小学,更是一个班一个班地找好苗苗。
当时测试的项目是立定跳远,身高1米2的全红婵却跳出了1米76的,爆发力是相当厉害。陈华明慧眼识珠相中了全红婵,才引荐她加入了本市的体校训练跳水。
四年后,她也没有辜负教练的期望,成功升入了省队进行更专业的训练。
但其实在现实中,这种选拔往往也是具有偶然性的,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凑巧遇到一位资深的教练。
因此,对于每一个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发挥特长、成才就业的家长来说,我们需要自己扛起大旗,充当自己孩子的伯乐,给孩子创造更多发挥才干的空间。
具体的做法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表现出的理想与特长,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就指出,个人兴趣和职业越一致,激发的动力就越大,家长们可以尝试用启发性的询问,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对于未来想做什么的规划,再为其适配相应的资源。
其次,做好自己对于工作的分享,可以适当和孩子们交流自己工作的方式、内容等等,用亲身的例子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观念。
做好了这两点工作,孩子们往往就能在相对年幼时获得一个正向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工作热情。这样的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日后获得更好的职业成长。
放平心态,有了天赋更需要努力
全红婵在夺金后,许多媒体也关注到她不是个很善于表达的孩子,不少关心她的人都善意提醒,不要让孩子在文化课上落下,在保障训练之余还是要多多学习文化课。这关系到她在未来生活中,能不能有满足基本需求的文化素养。
大家的关心其实并非杞人忧天,唐代的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经典的诗篇《伤仲永》。诗中的主人公仲永就是一个从小能诗善文的小天才,最后却因为自己父母的炫耀与安排,错过了学习专业技能的黄金期,落得连普通人都不如的悲惨下场。
在一个多元竞争的时代,天赋更像是为孩子创造了多一个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需要放弃其他基本的成长单元,迁就甚至孤注一掷天赋的养成。
正确的天赋培养的观念应该是,把天赋作为一个额外的课题,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在完成基本成长所需的课题外,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天赋的绽放。
正如全红婵的教练所言,任何上场的运动员都是经过刻苦训练的,他们都是先有条件开始特长训练,而后都要看个人能在刻苦训练中,磨练出多少专业的本事。
被称为“天才”的全红婵,是全队里最能吃苦地之一,每天坚持陆上跳200到300个,水上跳120个左右,唯有这种高强度的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让一匹黑马真正惊艳世人。
每一个天才的绽放,势必都是加倍努力的产物,期间也一定会经历各种起伏波折。对于许多看到了孩子特长的家长们来说,更要学会放平心态,让孩子稳扎稳打地经历专项职业的每一个阶段。
在他们低谷时,做那个可以陪伴他们、给予他们依靠的坚实后盾;
在他们高峰时,做那个鼓励前行、避免骄傲的清醒的支持者。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带着他们最闪亮的羽翼,不断振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