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是赵藩借诸葛亮的经验和教训来笔谏四川总督岑春煊的,虽然最后笔谏失败,不过,却为后世留下千古名联,这个也许是当时赵藩没想到的。
那么这幅对联到底总结了诸葛亮那些经验和教训呢?对诸葛亮是褒还是贬呢?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是对诸葛亮的褒奖,诸葛亮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深得用兵之道,手底下也拥有众多杰出的将领,但并不一味只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诸葛亮在面对反对势力时,能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比如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归降蜀汉。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争议颇多,有人说是褒奖,有人说是批评,宽严所指的事情也不一样。
第一种宽严,宽指对法正宽。法正利用职权公报私仇,诸葛亮却因为法正献蜀有功,而且又深得刘备喜欢,所以对法正的过错宽容。严,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严治军。
第二种宽严,宽指刘璋对蜀中豪族过于软弱宽宏,一味迁就,导致失去法制纲纪,引起法正等人不满,于是寻求新主,从而导致法正等人向刘备献蜀,结束了刘璋对蜀地的统治。严,指诸葛亮对蜀中豪族士绅又过于严苛,常年征战的军费来源主要是掠夺豪族,而且政府插手过去由豪族掌握的如酒,盐,铁等赚钱的领域,断了豪族的财源,由此引起豪族常常发起武装叛乱,隔几年就乱一次,向宠就是在某次平叛中战死。这种严苛带来的后果,其一 就是蜀汉后期,几乎没有什么新鲜血液来投奔蜀汉政权,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其二就是邓艾入蜀时,豪族们无一愿意帮助政府,而是坐山观虎斗,蜀汉脆弱得如同瓷娃娃,很快就被邓艾灭了。
所以,下联其实对诸葛亮也进行了中肯的总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攻心联寓意深远,由此成为治蜀名联,传说毛主席和邓小平对这幅对联都非常推崇,凡是来四川就任的官员,主席都希望他们到了成都后,先来看看这幅对联,学习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