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安徽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惊天大案,一个叫张良璧的歙县监生,残忍害死十余名女童,嘉庆皇帝听闻后,拍案而起,下旨给安徽巡抚钱楷,着他查明此案,以平民愤。
钱楷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干起,到嘉庆十一年,嘉庆皇帝感慨钱楷“久直勤勉”,以四五品京堂用,历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和安徽巡抚等官职。
也就是说,钱楷虽然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但是却在嘉庆皇帝执政期间官运亨通的。嘉庆皇帝一直很欣赏钱楷,把案件交给钱楷办,嘉庆皇帝很放心。

钱楷当然也想借机表现一下,让主子嘉庆皇帝满意。于是,亲自前往歙县,不仅调阅案卷,还微服在民间私访,终于理清了案子的来龙去脉。
原来,那个叫张良璧的监生(明朝和清朝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朝还允许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相当于举人。),也有些社会背景,用今天的话说,官场黑道都吃得开,有钱有势。但是这人很迷信,听说童女的精髓可以养生,他就想法设法去诱拐四五岁的女童,来做药引补身体。
据清朝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对此案的描述:张良璧为了得到更多的童女,专门研制出了一种迷幻药,然后“用药吹入鼻孔,即昏迷无所知,用银管探其阴,恣吸精髓。”由于女童身体还未发育,又遭到张良璧异常残暴的摧残,结果造成了至少十三名童女受不了折磨而丧命的流氓恶性事件,在当地引起很大民愤。
安徽巡抚钱楷心中有数了,开始着手审讯罪大恶极的张良璧。可是张良璧仗着自己有点后台,官府又无凭无据,再加上自己是监生身份,且唯一的证人,也是一个幸存的五岁小女孩,所以“挺身长跪,抗论不挠,谓从古无此事,何得以莫须有之事诬陷人”。嫌犯不招供,钱楷又是出了名的清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滥用大刑的,案件一下子陷入僵局。
这可是嘉庆皇帝交代的必破重案啊。案子破不了,不仅辜负嘉庆皇帝的厚望,还会毁了钱楷自身的声誉。钱楷寝食难安,辗转反侧,突然眼前一亮,他有计策了。
钱楷去找张良璧的一个小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小妾本来就因为争风吃醋,被张良璧冷落,又见巡抚大人如此恳切,终于将张良璧的罪恶勾当全部说了出来,并且还提供了张良璧用来诱拐女童的迷幻药和吸取童女精髓的银管这两样重要证据。
钱楷又说服那个小妾到公堂上与张良璧对质。在人证物证面前,嚣张的张良璧防线坍塌,最终磕头认罪。
案件成功告破,罪大恶极的张良璧被判处斩立决。钱楷兴奋地马上将审讯结果和判罚情况快马加鞭呈报给嘉庆皇帝。心想,这案子破得这么漂亮,嘉庆皇帝该嘉奖他了吧。
钱楷辜负了嘉庆皇帝的期望
万万没想到,嘉庆皇帝看到安徽巡抚钱楷“快递”到的奏章,竟然龙颜大怒,大骂钱楷昏庸无能。
难道嘉庆皇帝不想让钱楷杀张良璧吗?非也,恰恰是嘉庆皇帝觉得张良璧“人形兽性,残毙多命”,岂能给一个斩立决这样痛快的死法呢?当即下圣旨,改判张良璧凌迟处死。而安徽巡抚钱楷,因为糊涂官断糊涂案,错拟人犯罪名,有纵容罪犯之嫌疑,交部察议。结果,一心想讨嘉庆皇帝欢心的钱楷,被部议降一级调用,后被嘉庆皇帝又改降二级留任,罚俸半年。
从斩立决变凌迟处理,这不是因为嘉庆皇帝残暴狠毒,恰恰是嘉庆皇帝是对十来个丧失爱女的家庭的一种“安慰”。这一点,确实比进士出生的钱楷,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