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年間,安徽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驚天大案,一個叫張良璧的歙縣監生,殘忍害死十餘名女童,嘉慶皇帝聽聞後,拍案而起,下旨給安徽巡撫錢楷,着他查明此案,以平民憤。
錢楷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從翰林院庶吉士幹起,到嘉慶十一年,嘉慶皇帝感慨錢楷“久直勤勉”,以四五品京堂用,曆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卿和安徽巡撫等官職。
也就是說,錢楷雖然是乾隆年間的進士,但是卻在嘉慶皇帝執政期間官運亨通的。嘉慶皇帝一直很欣賞錢楷,把案件交給錢楷辦,嘉慶皇帝很放心。

錢楷當然也想借機表現一下,讓主子嘉慶皇帝滿意。于是,親自前往歙縣,不僅調閱案卷,還微服在民間私訪,終于理清了案子的來龍去脈。
原來,那個叫張良璧的監生(明朝和清朝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清朝還允許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号,相當于舉人。),也有些社會背景,用今天的話說,官場黑道都吃得開,有錢有勢。但是這人很迷信,聽說童女的精髓可以養生,他就想法設法去誘拐四五歲的女童,來做藥引補身體。
據清朝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對此案的描述:張良璧為了得到更多的童女,專門研制出了一種迷幻藥,然後“用藥吹入鼻孔,即昏迷無所知,用銀管探其陰,恣吸精髓。”由于女童身體還未發育,又遭到張良璧異常殘暴的摧殘,結果造成了至少十三名童女受不了折磨而喪命的流氓惡性事件,在當地引起很大民憤。
安徽巡撫錢楷心中有數了,開始着手審訊罪大惡極的張良璧。可是張良璧仗着自己有點背景,官府又無憑無據,再加上自己是監生身份,且唯一的證人,也是一個幸存的五歲小女孩,是以“挺身長跪,抗論不撓,謂從古無此事,何得以莫須有之事誣陷人”。嫌犯不招供,錢楷又是出了名的清官,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濫用大刑的,案件一下子陷入僵局。
這可是嘉慶皇帝交代的必破重案啊。案子破不了,不僅辜負嘉慶皇帝的厚望,還會毀了錢楷自身的聲譽。錢楷寝食難安,輾轉反側,突然眼前一亮,他有計策了。
錢楷去找張良璧的一個小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小妾本來就因為争風吃醋,被張良璧冷落,又見巡撫大人如此懇切,終于将張良璧的罪惡勾當全部說了出來,并且還提供了張良璧用來誘拐女童的迷幻藥和吸取童女精髓的銀管這兩樣重要證據。
錢楷又說服那個小妾到公堂上與張良璧對質。在人證物證面前,嚣張的張良璧防線坍塌,最終磕頭認罪。
案件成功告破,罪大惡極的張良璧被判處斬立決。錢楷興奮地馬上将審訊結果和判罰情況快馬加鞭呈報給嘉慶皇帝。心想,這案子破得這麼漂亮,嘉慶皇帝該嘉獎他了吧。
錢楷辜負了嘉慶皇帝的期望
萬萬沒想到,嘉慶皇帝看到安徽巡撫錢楷“快遞”到的奏章,竟然龍顔大怒,大罵錢楷昏庸無能。
難道嘉慶皇帝不想讓錢楷殺張良璧嗎?非也,恰恰是嘉慶皇帝覺得張良璧“人形獸性,殘斃多命”,豈能給一個斬立決這樣痛快的死法呢?當即下聖旨,改判張良璧淩遲處死。而安徽巡撫錢楷,因為糊塗官斷糊塗案,錯拟人犯罪名,有縱容罪犯之嫌疑,交部察議。結果,一心想讨嘉慶皇帝歡心的錢楷,被部議降一級調用,後被嘉慶皇帝又改降二級留任,罰俸半年。
從斬立決變淩遲處理,這不是因為嘉慶皇帝殘暴狠毒,恰恰是嘉慶皇帝是對十來個喪失愛女的家庭的一種“安慰”。這一點,确實比進士出生的錢楷,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