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④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注释】

①其脆易破:破,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②毫末:细小的萌芽。

③累土:堆土。

④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有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总结】

这一章是也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从而发展壮大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有始有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有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理解】

在这一章,老子仍然是谈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由于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无论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还是做世界上最难的事情,都少不了“坚持”二字。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容易。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雨滴穿石,并非依靠猛劲儿,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滴落;千里之行,并不是一天到达的,而是一步步坚持不停的向前迈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依靠大道的自然规律,不要强求,只要坚持谨慎,就可以与荣耀握手。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愚公移山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对他笑而止之。愚公坚持实干苦干,终于挖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天山。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说愚公不愚,是因为他懂得只有坚持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坚持,也能成功。 我国明代的张溥,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王安石笔下的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可是他的父亲竟然整天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不认真学习。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中有句话:“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也在验证这个意思,能开始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坚持到最后,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始有终慎终如始,才能无败事。

有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