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①,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層之台,起于累土③;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④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
【注釋】
①其脆易破:破,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②毫末:細小的萌芽。
③累土:堆土。
④學:這裡指辦事有錯的教訓。

【總結】
這一章是也是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于小的東西進而發展壯大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别注意,杜絕它的出現。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裡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有始有終,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了解】
在這一章,老子仍然是談自己對生活的态度,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由于與上一章聯系起來讀,也可以說又傳回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于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别注意,杜絕它的出現。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裡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無論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還是做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都少不了“堅持”二字。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容易的事情就會變難;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困難的事情就會變容易。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為,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态,隻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态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後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老子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篑的結局。 雨滴穿石,并非依靠猛勁兒,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滴落;千裡之行,并不是一天到達的,而是一步步堅持不停的向前邁動的結果。是以,我們要依靠大道的自然規律,不要強求,隻要堅持謹慎,就可以與榮耀握手。堅持是成功的關鍵。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着一隻盛水的瓶和一隻讨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并且勝利傳回。 身處順境的富和尚未到達南海而身處逆境的窮和尚卻最終到達,這是為什麼?根本原因就是窮和尚有着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信念。如果不發揮這種主觀能動性,沒有這種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達不了南海,窮和尚更到達不了南海。 愚公移山也是個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對他笑而止之。愚公堅持實幹苦幹,終于挖走了太行、王屋兩座天山。可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是以說愚公不愚,是因為他懂得隻有堅持才能達到改天換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隻要堅持,也能成功。 我國明代的張溥,他小時候很“笨”,别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并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後燒掉,接着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後來,他逐漸變得文思靈活,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王安石筆下的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衆。可是他的父親竟然整天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不認真學習。長大以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衆人矣”!
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中有句話:“善始者衆,善終者寡。”也在驗證這個意思,能開始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堅持到最後,能堅持到最後的人寥寥無幾。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始有終慎終如始,才能無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