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过《史记》后,都会对其中的《李将军列传》留下深刻印象,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对李广的遭遇感到扼腕叹息,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因为这句话上了课本,因此近乎人人都知道。李广难封是因为一辈子军功很大而最终没得以封侯。
先说说飞将军李广吧
下一篇再说李广孙子李陵

影视剧中的李广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从《史记》中看,品德上他忠君爱卒,与士兵同吃同睡,经历三朝皇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忠心耿耿,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报国。能力上他敢打敢拚,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性格上他耿直率真,讷口少言,注于于时刻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他被敌人(匈奴)成为飞将军,令他们谈及色变。
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李广首次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非常善于骑马射箭,杀敌时斩首和俘虏很多,便做了汉朝的侍郎。按官职享俸禄800石。李广初显勇略,文帝的几句客套话似乎说得不差:“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然而这话实在经不起推敲,明明为自己出力,还要推到高帝时。这是标准的政治语言。意思就是说他生不逢时,如果是李广生活在汉高祖刘邦之时,被封个万户侯是手拿把掐的事儿,那么,文帝为什么说李广不遇时呢?原因大概因为当时期文帝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现在的政策是休养生息,在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时多用文而不用武,所以鲜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影视剧中的汉文帝
到了汉景帝上位后,诸侯国叛乱,意图谋反,诸侯国存有异心的主要是吴国,楚国,齐国,在这个三个国家里面当属吴国最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吴地既产铜、又产盐,经济富足,铸钱流通全国,海盐贩运各地。吴王刘濞免除了境内百姓的赋税,代服徭役还会得到收入,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他又招募了众多亡命之徒,国势日渐强盛。
汉景帝(左)与晁错(右)
汉景帝听从了他老师晁错的计谋,开始削藩,楚王刘戊,被削东海郡;赵王刘遂,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削去六个县;下一个矛头指向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当然不甘心,于是联络诸国,相约好前154年起兵。一起造反的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史称七国之乱。
叛乱之初,叛军进展顺利。朝廷见状有些惊慌失措,甚至依照叛军的要求杀死了晁错。但刘濞哪肯就此罢兵,他要的是整个汉朝
汉景帝无路可退,坚定了平叛的决心,以周亚夫为将,李广改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平叛,昌邑城下,骁骑都尉李广,斩将夺旗。抢下了叛军大军旗,这是战场上的大功,凭此足可以封侯。在回京的途中,李广受到梁王的接见,为表彰他的功绩,梁王授给李广将军印。李广也没多想,愉快地接受了。
但是李广此举却是犯了大忌。梁王正挟功谋求继承皇位,并在朝中得到了窦太后的支持。李广无意中卷入了储位之争。梁王也在争抢人才,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李广的行为,明晃晃地将自己放到了汉景帝的对立面。因而,班师后朝廷没有给李广封赏,更不要提封侯。李光就这么的失去了景帝时期封侯的机会,因此,李广尽管平叛功大,也不得受赏。只是被调为上谷太守,终日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曾哭着对景帝说:“李广的才气是天下无双的,他自恃本领高强,不断地与敌交战,怕的会失去了他。”于是他被任命为上郡太守,后又转任边郡太守,先后又历任了陵西、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著名。
汉武帝
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换国策,变文景帝的“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变过去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反击进攻政策。战争由过去的防御战法转为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的战略打法。这本是军人立功封侯的大好机遇,但李广只善于近战格斗骑射,突发事件的机智应变,满足过去的经验,没有树立新的军事理念,没有学好新的战役打法。
前12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将,各率1万骑兵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大军。 结果,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次对匈反击战中,李广遭遇匈奴主力,1万骑兵全军覆没,李广本人被生俘后逃回。
前123年,李广以偏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征,为卫青麾下六将之一,结果李广无功而返;
前120年,李广领兵4000,与匈奴左贤王部的4万骑兵遭遇,由于猪队友张骞率领的援军跑错路导致未能及时赶来,导致又一次全军覆没,李广被贬为庶人。
前119年,汉武帝集结10万铁骑,派遣卫青、霍去病两员不世名将,对匈奴发动漠北总攻,意欲一举平定匈奴之患。这一年,李广已年过60,经过李广自己的争取和同僚的推荐,又让他参加了讨伐大军。武帝害怕李广误事,特意吩咐卫青不给重要任务。到了临近打仗的时候,卫青把李广调往右军,让自己的心腹代替了李广的位置。就这样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可能的封侯机会。
李广确实命背,行军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贻误战机,按律应追责,李广拔刀自愤愧自杀,含恨而逝。
李广死后,全军将士都悲痛万分。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开后,驻地的老百姓们也为他流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