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作者:上观新闻

“大家可能知道黄公望,或者知道他的那幅《富春山居图》,但是不一定知道无论是他本人,还是这幅作品,都与松江有关。”近日,画家吴彬完成了一项“大工程”,以壁画的形式,将《富春山居图》呈现在位于松江老宅的艺云阁艺术空间,高2米、宽60米的墙画,按照原作等比例放大临摹,前后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讲述了黄公望与松江的故事,用吴彬自己的话讲,“我把黄公望‘请’回了松江。”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吴彬查阅了很多资料:黄公望原名陆坚,他的祖父陆德孚原居松江,咸淳年间黄公望的父亲陆统因战乱率全家移居到常熟,后生下他的第二个孩子,取名陆坚。几年后,陆统夫妇相继病故,6岁的陆坚成了寓居常熟的温州籍老人黄乐的继子。黄乐家境富裕,却无子,九十岁高龄得一继子,高兴得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是松江人,这点是确定无疑的”,吴彬告诉记者,曾经还有人作诗,写道“九峰山下黄公望”。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黄公望与松江书画的发展也有着关联:黄公望是陆机、陆云的后人,他的老师赵孟頫是松江的女婿,他本人对董其昌的绘画也深有影响。作为元代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元四家”之一,黄公望50多岁时才开始绘画,并自成一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就是在松江完成的。”吴彬告诉记者,在这幅画的题跋上标注着“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大痴”是黄公望的号,“云间”正是松江。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富春山居图》采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画面上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在临摹的过程中,吴彬对《富春山居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富春山居图》画的不只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他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富春山居图》原为黄公望师弟郑樗(无用师)所藏,后几经易手,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定名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吴彬在临摹的时候,将两段重新接到了一起,中间以墙面转折处隔开,自然而无违和。

耗时一个月,他把《富春山居图》留在了松江

艺云阁艺术空间所在的老宅,是松江书法家王尚德的故居,院子里古木参天,树木葱郁,隐隐绰绰的树影,与墙画天然地融为了一体,彷佛置身于《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山水意境中。吴彬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夜晚的时候,打开手电筒,从画作的起始走到了结尾,视线随着光线移动,彷佛那幅长卷在徐徐打开,非常有意思。

■文 牛立超 ■图 姜辉辉

■视频 周亮

■栏目责编 杨露

■栏目主编 代启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