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答案跟您想的一样吗?

作者:京报网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看人识人。汉语中有不少涉及人心的成语,如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心术不正、口是心非等,可见人心深奥难测,识人知心之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看人识人,都是时时刻刻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很早就有看相识人的习俗,有文字可考的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主要流行于宫廷贵族,属“官学”,至两汉时已基本成形,之后便如洪水猛兽般蔓延开来,史籍中与之相关的记载比比皆是。据说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就相貌奇特,“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正因此,善于识人的吕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女儿(即后来的吕后)嫁给了尚在任亭长(类似村长)的刘邦。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答案跟您想的一样吗?

武大郎开店 “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方成

古人留下了很多看相识人的方法,如庄子的“‘九征’识人术”、吕不韦的“八观六验”、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张居正的《驭人经》、冯道的《荣枯鉴》,还有四库全书中所收《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时至今日,我们也都听过一些与之相关的奇闻逸事。

记得多年前,我与《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闲聊,不知怎么就扯到了看相上。有人说那是封建迷信、骗人的把戏,老杜说“相由心生”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不要一概而论:“西安有个盲人据说1949年前就很有名气,我不信,就约了几个作家去一探究竟。事先我们约好,不管他说什么,谁也不要出声。他先给一个诗人摸相,摸脸摸腰摸牙之后说你这个人感情丰富,是写诗的,但有点怕老婆。大家一听,不禁笑出声来——他的爱人脾气不太好,他们俩有时候会吵架;其实他不是怕老婆,而是刻意选择忍让。还有一个北京人,他摸了摸北京人的骨骼,说你是京津地区的人。或许他对骨骼学很有研究,不然怎么能说得这么准?”

“他摸我的时候,说我是司马迁的同乡;这一点他说对了,我是陕西韩城人。他还说我五十岁以后有大难,不幸又被言中了——因为《保卫延安》,我被七斗八斗,差点儿丧命……”老杜赶忙吸了一口快烧到手指头的香烟,“他确实不简单,接触了许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透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脾气禀性,从每个人的举止和谈吐就可以做出判断,而且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准确。”

在日本东京,每当华灯初上,繁华的大街上常有“命运判断”的卦摊营业;庙宇寺院里,也有抽签买护身符、捐香火钱求神拜佛的,可见一些日本人也相信这个。日本有个作家叫渡边淳一,创作了《失乐园》等许多男女情爱小说,被称为“情爱小说大师”。渡边淳一是性情中人,忠于自己的感情,不仅口头上鼓吹情爱、笔下描绘情爱,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身体力行,风流韵事不断,甚至闹出许多龌龊。据他的好友透露,渡边淳一的母亲在渡边淳一过百日时,请卦师来看看她的宝贝儿子,卦师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名闻天下,但命中有桃花劫,不断拈花惹草,惹是生非。”事实证明,卦师似乎预言了他的一生。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答案跟您想的一样吗?

美人脸难画 方成

如果说近代中国最善于识人者,估计很多人会想到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的耕读人家,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他与倭仁、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曾国藩一生将为政以耐烦作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洁,切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礼治为先,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清末外有列寇横行,内有太平军造反,曾国藩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自己的做人为官之道、知人善任之才,招揽天下才俊,为己所用,挽狂澜于千钧一刻。

据说李鸿章曾向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推荐了三个年轻人,曾国藩从他们在庭院里等候时就开始暗自观察。后经过一番交谈,曾国藩让口才最好的那个人做了有名无权的虚职,让规矩老实的那个人做了管理钱粮马草的同知,让仰头看云、表达直率的那个人去军队效力,且着重培养。谈及原因,曾国藩说第一个人在庭院里等候时便用心打量室内摆设,虽然他侃侃而谈,但很多东西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可见此人善于钻营,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人沉稳有余、魄力不足;第三个人不浮躁,从容淡定,面对显贵,很有主见,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曾国藩说的第三个人,正是后来战功煊赫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的幕僚多达四百余人,涉及文学、算学、天文、机械、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这些幕僚在进入曾府时大都经过曾围藩的仔细观察,《清史稿》中说曾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曾国藩在安排重要的人事时,必先仔细观察,以决定是否录用。他的日记就记录了自己的具体实践,“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是其中的精华,说明曾国藩对人判断的有效性,来自于精神气概而非具体的五官相貌。他不但从精神气概上观察人物,还十分留意各类人物的风评,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待到面晤,再作综合判断。他强调观察人的言行、表情和态度中所流露出的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再通过对世事人生的体验,归纳判断此人的前途和命运。

据说《冰鉴》就是曾国藩总结其用人心得的一部著作。“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它将《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融为一体,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七方面的观察与总结,进而深层次地推测其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气质、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处事风格,然后量才而用。

伴随近年来《冰鉴》的多次再版,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冰鉴》是否为曾国藩所著,学术界尚存有争议。当代学者张全海搜集到清代、民国时期多种版本的《冰鉴》,发现道光九年(1829)该书即已刊印,而那时的曾国藩尚不足十九岁,不太可能是作者。现藏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广州拾芥园本”,书名为《神秘神骨冰鉴》,由清代藏书家吴荣光刊刻。吴荣光在跋中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我也问过《曾国藩全集》的整理者、长篇小说《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先生,他说:“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有只字提过《冰鉴》一书……为什么托名曾氏而不托他人呢?其源盖出曾氏有‘相人’之大名。”

假托他人之名出书,古已有之,不足为奇。如果《冰鉴》的作者不是曾国藩,那到底是谁?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有待于学界继续钩沉索隐。

其实,人际关系的自动筛选从孩提时代就已悄悄开启,不管是玩耍、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你喜欢、你欣赏的人,你自然会靠近;你腻烦、厌恶的人,你自然会疏远。用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心理学中的“吸引力法则”。学习看人识人,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肝胆相照的挚友,远离阻碍你成长、进步的人,同时观人鉴已、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进而改造自我,走向成功。

不论《冰鉴》是否为曾国藩所著,它还是有可供今人参考之处的,不妨读一读,以修炼看人、识人、鉴己的智慧。

(原标题:“以貌取人”)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陈喜儒

流程编辑:u010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