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位开国大将从事革命活动时,比他只小1岁的毛主席还未上小学

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在广州依靠新军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次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名叫张云逸。

这一年,张云逸18岁,是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

这年秋,比张云逸小1岁的毛主席,才开始在湖南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上学。毛主席上学(私塾除外)很迟,但丝毫没耽误他后来成为旷世大才。

这一年,开国大将粟裕才3岁,开国大将许光达才2岁。

这位开国大将从事革命活动时,比他只小1岁的毛主席还未上小学

一年多后的1911年4月27日,张云逸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任炸弹队队长。

黄花岗起义也失败了,清军四处搜捕起义人员。张云逸等起义骨干隐蔽在一民宅中,被清军发现,所有人员都被枪杀,唯独张云逸因外出买菜而幸存。

收殓烈士遗骸时,得72具,史称“黄花岗72烈士”。张云逸后来回忆时曾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第73烈士了。”

黄花岗起义非常惨烈,但意义十分重大。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黄花岗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张云逸是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文昌市人杰地灵,被称为“将军之乡”,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上将陈策等196位将军。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也是文昌人。

1911年夏天,张云逸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了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奉命培训一批准备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授其可用于实战的基本军事知识。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10月中旬,张云逸所在的革命军参与攻击两广总督府之役。

此战中,张云逸再次担任了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取得了胜利。广东,湖南、陕西、云南等十多个省先后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腐败无能清王朝随之土崩瓦解。

张云逸还参加过护国战争。

这样的资历,放眼国共两党所有的军事将领,很少有人能比肩他。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时,张云已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了,军衔是少将。同年10月,张云逸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云逸的儿子张光东1969年毕业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张光东曾经问父亲张云逸:“北伐战争时你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参谋长,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可是为什么转头参加了一穷二白的红军队伍呢?”

张云逸回答说:“人活在这世上眼前不应该只有荣华富贵,我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和普通人在一起,可以真正为老百姓做事。”

这个回答,真好。那时的共产党人,心里装的只有老百姓,没有自己。

红军时期,张云逸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参加过长征。

这位开国大将从事革命活动时,比他只小1岁的毛主席还未上小学

抗战时期,张云逸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全国解放后,又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

1955年授衔时,张云逸已63岁,是开国十大将中年龄最大者,也是开国十大将中工资级别最高者(拿着元帅级别的工资)。

张云逸还是曾同时与两位妻子共同生活的唯一开国将军,且3人相处得很好。两位妻子也都是文昌人,都很贤惠。

第一位妻子是王碧珍,生有女儿张琼。王碧珍一心想让丈夫张云逸有个男孩,可自己有病不能再生育,甚为遗憾。于是,在1923年,王碧珍就自作主张地为张云逸娶了一位新夫人韩碧。

对此,张云逸全然不知。

当时,张云逸在外从事革命。娶新夫人韩碧的婚礼仪式,在王碧珍的主持下举行。年幼的女儿张琼抱着一只公鸡(代替张云逸),和19岁的韩碧拜堂成亲。

张云逸有次回家,才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妻子。王碧珍向张云逸说明原委,张云逸听后大怒,但考虑到按乡俗韩碧再难出嫁了,也就只好认了这个新妻子。

韩碧为张云逸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张远之生于1928年,曾任核工业部四局副局长。次子,就是前文提到的张光东,生于1946年。张光东出生时,张云逸已54岁了。

这位开国大将从事革命活动时,比他只小1岁的毛主席还未上小学

王碧珍1937年亡于日军的飞机轰炸之下,韩碧则陪张云逸走完了他的一生,在张云逸1974年去世后第10年的1984年,才离世。

张云逸大将有很多地方和朱德元帅很像,资历都非常深,都身经百战而从未负伤,也都是敦厚低调、胸怀宽广之人。毛主席曾称赞张云逸“老成持重,威望颇高”,陈毅也曾赞张云逸“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刘继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