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会新视角丨雷艳代表:四年来一直关注古村落保护

两会新视角丨雷艳代表:四年来一直关注古村落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雷艳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佳勇)“今年,我继续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4年来我一直持续关注和呼吁对古村落民族文化进行保护,”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雷艳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她将呼吁成立古村落保护发展联盟,邀请更多社会力量一起保护古村落和民族文化。

雷艳说,从2013年起她多次深入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重点围绕古村落的民俗、建筑、文化、发展等调研。在参与古村落保护和调研过程中,她发现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导致古村落“形”和“魂”消失,具体表现在很多木屋长期没人居住而腐烂,很多村民进入大城市务工,没有了乡愁文化传承的氛围和平台,也导致了对农耕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生疏。

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

2015年,雷艳写了第一个关于古村落保护的建议案,开始从“人”的角度切入系统保护古村落,建议用经济杠杆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年,雷艳呼吁从“活”着的文化入手,并联合相关学者和社会公益人士、企业等发起了“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的芦笙场众筹建设活动。

今年,雷艳进一步建议注重古村落保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统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统一,让更多的村民在参与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享受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红利。

雷艳把观察点和实践点选在了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屯上岜梭等23个苗寨,当地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化传承场所,以及外出务工人群居多,这里的古村落和民族文化有彻底消失的危险和可能。

雷艳还介绍,她发出“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芦笙场众筹建设倡议后,截至目前共筹集120余万元,芦笙场也开工建设,预计一个月即可建成使用,雷艳打算依托建成的岜梭芦笙场,推动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把文化保护和农耕、民俗等结合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