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雷豔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今年,我繼續關注民族文化的保護,4年來我一直持續關注和呼籲對古村落民族文化進行保護,”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雷豔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她将呼籲成立古村落保護發展聯盟,邀請更多社會力量一起保護古村落和民族文化。
雷豔說,從2013年起她多次深入貴州黔東南、黔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重點圍繞古村落的民俗、建築、文化、發展等調研。在參與古村落保護和調研過程中,她發現外出務勞工口增多,導緻古村落“形”和“魂”消失,具體表現在很多木屋長期沒人居住而腐爛,很多村民進入大城市務工,沒有了鄉愁文化傳承的氛圍和平台,也導緻了對農耕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生疏。
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至2014年,中國自然村由363萬個減至252萬個,10年銳減110萬個自然村。
2015年,雷豔寫了第一個關于古村落保護的建議案,開始從“人”的角度切入系統保護古村落,建議用經濟杠杆調動“人”的積極性;去年,雷豔呼籲從“活”着的文化入手,并聯合相關學者和社會公益人士、企業等發起了“美麗的鄉愁·緻敬古村落”的蘆笙場衆籌建設活動。
今年,雷豔進一步建議注重古村落保護的傳統性和現代性統一,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統一,讓更多的村民在參與古村落保護過程中,享受到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紅利。
雷豔把觀察點和實踐點選在了貴州黔東南州施秉屯上岜梭等23個苗寨,當地由于沒有專門的文化傳承場所,以及外出務勞工群居多,這裡的古村落和民族文化有徹底消失的危險和可能。
雷豔還介紹,她發出“美麗的鄉愁·緻敬古村落”蘆笙場衆籌建設倡議後,截至目前共籌集120餘萬元,蘆笙場也開工建設,預計一個月即可建成使用,雷豔打算依托建成的岜梭蘆笙場,推動當地的民族文化旅遊和鄉村旅遊發展,把文化保護和農耕、民俗等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