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是《向东看》?——《与老水手对话》为什么是《向东看》?

#与老水手对话#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1">为什么是《向东看》?</h1>

作者:袁善腊 写于2017年6月27日

刚收到陈光、杨晋文送来的《长江日报》主编的《向东看》一书,我困惑不解。

《向东看》一书展现的是“一带一路”上的武汉工程:一部分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包括东南亚,南亚的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一部分是以传统的丝绸之路为重点,包括中亚各国,俄罗斯、土耳其以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非、肯尼亚、安哥拉等。来自武汉的“南下西进”建设大军是宏大的。我的思维定势是《向南看》《向西看》不是更贴切吗?最近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向西,向西,向南》反响极好。

李肇星先生在该书的序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解答,《向东看》源自坦桑尼亚一位友人的话,即时任坦桑尼亚国家社保基金会主席马塔卡说:“我们坦桑尼亚向西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得到了什么?我觉得现在应该转变观念,向东看了。”

这对传统观念是一个颠覆。准确地说,是对过去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单向度的全球化的一个挑战。正如王义栀先生序文所言,“一带一路”战略不同旧式的全球化——更多是沿海地区与发达群体的局部全球化,而是以追求公平竞争,注重分享和共享的气象胸怀。

“一带一路”战略不同旧式的全球化——更多是沿海地区与发达群体的局部全球化,而是以追求公平竞争,注重分享和共享的气象胸怀。

为什么是《向东看》?——《与老水手对话》为什么是《向东看》?

钱运录(右一)、胡国璋(左一)、张培增(左三)、陈光(右二)

《向东看》以全新的视野为我们记录了“一带一路”上的武汉工程体现的普惠的、均衡的、包容的、全球化的实践探索。不论是以产业发展为主的“俄罗斯钢厂升级”“巴基斯坦大漠电站”,还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重点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赞比亚芒塔公路”等都获得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广泛赞誉。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电视台台长戈卢布斯夫感谢中冶南方参与的俄马钢改造:“一带一路”连接起我们的老朋友,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发掘更多的潜力,我们一定能够携手发展,彼此更加贴近、更加友好。”参与科威特波斯湾新城建设的一冶海外公司总经理张仲文自豪地说,科威特“住建部官员称我们是真正的城市缔造者”。尽管《向东看》所介绍的20多个工程只能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很小一部分,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实现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发展成功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向东看》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器。

《向东看》一书分别采访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10位企业家,从访谈中了解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武汉企业表现出极大热情和积极性。他们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作为融入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作为企业勇敢走出去,开拓新市场的重大举措。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华元希望乘“一带一路”东风,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则认为,“一带一路”正成为我们的巨轮,相信这艘巨轮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戴有色眼镜的人批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海外市场的掠夺和扩张。《向东看》一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切身感受给予了有力说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优势互补,商品互通有无,资源再平衡的伟大创举。

品读《向东看》一书给我一个启示,武汉的工程、设计、建设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有了良好开局,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城市,拥有一批大学、大科研单位,以光谷为重点的民营经济也显示出强大竞争力,不论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都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应该借鉴《向东看》的典型,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争取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有更大作为。

为什么是《向东看》?——《与老水手对话》为什么是《向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