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水手對話#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1">為什麼是《向東看》?</h1>
作者:袁善臘 寫于2017年6月27日
剛收到陳光、楊晉文送來的《長江日報》主編的《向東看》一書,我困惑不解。
《向東看》一書展現的是“一帶一路”上的武漢工程:一部分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重點,包括東南亞,南亞的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馬爾代夫等:一部分是以傳統的絲綢之路為重點,包括中亞各國,俄羅斯、土耳其以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南非、肯亞、安哥拉等。來自武漢的“南下西進”建設大軍是宏大的。我的思維定勢是《向南看》《向西看》不是更貼切嗎?最近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向西,向西,向南》反響極好。
李肇星先生在該書的序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解答,《向東看》源自坦尚尼亞一位友人的話,即時任坦尚尼亞國家社保基金會主席馬塔卡說:“我們坦尚尼亞向西看了這麼多年,我們得到了什麼?我覺得現在應該轉變觀念,向東看了。”
這對傳統觀念是一個颠覆。準确地說,是對過去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單向度的全球化的一個挑戰。正如王義栀先生序文所言,“一帶一路”戰略不同舊式的全球化——更多是沿海地區與發達群體的局部全球化,而是以追求公平競争,注重分享和共享的氣象胸懷。
“一帶一路”戰略不同舊式的全球化——更多是沿海地區與發達群體的局部全球化,而是以追求公平競争,注重分享和共享的氣象胸懷。

錢運錄(右一)、胡國璋(左一)、張培增(左三)、陳光(右二)
《向東看》以全新的視野為我們記錄了“一帶一路”上的武漢工程展現的普惠的、均衡的、包容的、全球化的實踐探索。不論是以産業發展為主的“俄羅斯鋼廠更新”“巴基斯坦大漠電站”,還是以提供公共産品為重點的“肯亞蒙内鐵路”“孟加拉帕德瑪大橋”“尚比亞芒塔公路”等都獲得了“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贊譽。俄羅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市電視台台長戈盧布斯夫感謝中冶南方參與的俄馬鋼改造:“一帶一路”連接配接起我們的老朋友,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去發掘更多的潛力,我們一定能夠攜手發展,彼此更加貼近、更加友好。”參與科威特波斯灣新城建設的一冶海外公司總經理張仲文自豪地說,科威特“住建部官員稱我們是真正的城市締造者”。盡管《向東看》所介紹的20多個工程隻能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實作互利共赢的全球化發展成功案例。從這個意義上講,《向東看》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器。
《向東看》一書分别采訪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10位企業家,從訪談中了解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武漢企業表現出極大熱情和積極性。他們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作為融入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作為企業勇敢走出去,開拓新市場的重大舉措。中建三局董事長陳華元希望乘“一帶一路”東風,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競争,提高企業全球範圍内配置資源的能力。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則認為,“一帶一路”正成為我們的巨輪,相信這艘巨輪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更好。當然也有一些戴有色眼鏡的人批評“一帶一路”戰略是對海外市場的掠奪和擴張。《向東看》一書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切身感受給予了有力說明: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實作優勢互補,商品互通有無,資源再平衡的偉大創舉。
品讀《向東看》一書給我一個啟示,武漢的工程、設計、建設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上有了良好開局,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武漢作為中國特大城市,擁有一批大學、大科研機關,以光谷為重點的民營經濟也顯示出強大競争力,不論在制造業、高科技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方面都具備參與國際競争的實力,應該借鑒《向東看》的典型,發揮優勢,抓住機遇,争取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上有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