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间如何沟通?为何就算中年了,有时与人沟通过程仍会不自觉委屈或愤怒?怎么与另一半说话,某件事沟通了好几年,对方好像都没接收到我的讯息?和孩子说话要留意什么,才能是有效沟通而非彼此赌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非暴力沟通SOP:观察→感受→需要→请求</h1>
如何好好说话,是一辈子的课题。其中「观察」很重要,「是不要带任何的情绪,只是讲清楚什么事情,就是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所以感觉怎么样?」
心理学家赖佩霞回忆,在女儿10岁左右,母女约定好晚上10点后就不能玩电脑了。后来女儿跟她「不讲理」的时候,赖佩霞就告诉女儿:「我们在哪一天已经协议好10点钟电脑就要关机。如果妳现在觉得不妥,而你正在生气,我们先不要谈,等你不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重新看看这样的规则要不要做一些改变。」
当天女儿当然很不开心,但是第二天情绪稳定下来后,赖佩霞问女儿要不要修改规则,女儿也已经冷静思考过了,回答:「不用了,那是我的问题。」
透过好好说话,让对方感受到「我在意你」,愿意从态度上让对方知道,你是值得我花心思、慢慢跟你说的,这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谈话不是要找对方的麻烦,所以不会有指责、谩骂。这件事情我在意,所以我讲给你听听看。如果不行也没关系,就告诉我。我只是想跟你分享我心里面的感受。」赖佩霞说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好好说话:不骂人不抱怨,只是把心里想说的说出来</h1>
和另一半的沟通其实也是这样。亲子教养专家李仪婷就谈到,自己身为妈妈与媳妇,明知传统上女性会在夫家过年,但心里其实很想回家过年,尤其在爸爸已经80几岁后,每一年都和先生提出,「为什么女性结了婚就要在公婆家,那我是不是这一辈子一旦结了婚,我就不能回家过年了。」
刚开始先生回答「本来规定都是这样啊」,陆陆续续谈了几年后,有一天,先生突然意会到:「你每一年都跟我讲这件事,妳是认真想回家吗? 如果你真的这么认真,那我就去跟我爸妈提。」
李仪婷终于在爸爸90岁那年回家过年了,而那也是父亲离世前最后一个春节,留下了感动的回忆。她体会到,「如果你是真的很向往这件事,并且认真表达自己内在的渴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赖佩霞很肯定李仪婷的持续表达,「我很重视沟通,但坦白讲,结果不是最重要,过程才是重要的。比方说像仪婷你跟先生的表达过程,你有被听到。或者是对话中让先生接收到『我知道很为难,但是请你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就是重要的部分。」
她也提醒:
1.在说话的时候,要很清楚的陈述,不带任何情绪字眼。
2. 不管对方怎么样讥讽、嘲讽,自己的内在要很稳定,对自己说出来的语言,要很自重。有些时候人一生气,话就乱讲,就失去自重,自己不尊重自己,那别人也不尊重
3. 心里面有一个范本,只要按照这个范本走,就可以把它说得很清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沟通不是为了赢 而是稳定表达想法</h1>
擅长亲子对话的李仪婷也分享,萨提尔的一致性沟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口诀「沟通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因此不需要据理力争,只要稳定地表述自己内在的想法就好
语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善待自己,从好好说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