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間如何溝通?為何就算中年了,有時與人溝通過程仍會不自覺委屈或憤怒?怎麼與另一半說話,某件事溝通了好幾年,對方好像都沒接收到我的訊息?和孩子說話要留意什麼,才能是有效溝通而非彼此賭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非暴力溝通SOP:觀察→感受→需要→請求</h1>
如何好好說話,是一輩子的課題。其中「觀察」很重要,「是不要帶任何的情緒,隻是講清楚什麼事情,就是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是以感覺怎麼樣?」
心理學家賴佩霞回憶,在女兒10歲左右,母女約定好晚上10點後就不能玩電腦了。後來女兒跟她「不講理」的時候,賴佩霞就告訴女兒:「我們在哪一天已經協定好10點鐘電腦就要關機。如果妳現在覺得不妥,而你正在生氣,我們先不要談,等你不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重新看看這樣的規則要不要做一些改變。」
當天女兒當然很不開心,但是第二天情緒穩定下來後,賴佩霞問女兒要不要修改規則,女兒也已經冷靜思考過了,回答:「不用了,那是我的問題。」
透過好好說話,讓對方感受到「我在意你」,願意從态度上讓對方知道,你是值得我花心思、慢慢跟你說的,這是良好溝通的基礎。
「談話不是要找對方的麻煩,是以不會有指責、謾罵。這件事情我在意,是以我講給你聽聽看。如果不行也沒關系,就告訴我。我隻是想跟你分享我心裡面的感受。」賴佩霞說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好好說話:不罵人不抱怨,隻是把心裡想說的說出來</h1>
和另一半的溝通其實也是這樣。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就談到,自己身為媽媽與媳婦,明知傳統上女性會在夫家過年,但心裡其實很想回家過年,尤其在爸爸已經80幾歲後,每一年都和先生提出,「為什麼女性結了婚就要在公婆家,那我是不是這一輩子一旦結了婚,我就不能回家過年了。」
剛開始先生回答「本來規定都是這樣啊」,陸陸續續談了幾年後,有一天,先生突然意會到:「你每一年都跟我講這件事,妳是認真想回家嗎? 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真,那我就去跟我爸媽提。」
李儀婷終于在爸爸90歲那年回家過年了,而那也是父親離世前最後一個春節,留下了感動的回憶。她體會到,「如果你是真的很向往這件事,并且認真表達自己内在的渴望,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賴佩霞很肯定李儀婷的持續表達,「我很重視溝通,但坦白講,結果不是最重要,過程才是重要的。比方說像儀婷你跟先生的表達過程,你有被聽到。或者是對話中讓先生接收到『我知道很為難,但是請你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就是重要的部分。」
她也提醒:
1.在說話的時候,要很清楚的陳述,不帶任何情緒字眼。
2. 不管對方怎麼樣譏諷、嘲諷,自己的内在要很穩定,對自己說出來的語言,要很自重。有些時候人一生氣,話就亂講,就失去自重,自己不尊重自己,那别人也不尊重
3. 心裡面有一個範本,隻要按照這個範本走,就可以把它說得很清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溝通不是為了赢 而是穩定表達想法</h1>
擅長親子對話的李儀婷也分享,薩提爾的一緻性溝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口訣「溝通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是以不需要據理力争,隻要穩定地表述自己内在的想法就好
語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善待自己,從好好說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