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小说《红岩》中江姐在黎明前铿锵有力的呐喊,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无所畏惧:“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在小说中江姐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最终英勇牺牲,而在现实中,江姐原型江竹筠的事迹已经成为无数学者笔下革命烈士的代表人物,她是人们心中的革命女英雄。
▼学习刻苦,决心入党
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四起,社会混乱,五四运动爆发更是将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入到一个新的高度,青年正在崛起,社会也在进步,而江竹筠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1920年她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艰苦。
江竹筠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她的父亲整日游手好闲,并不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任,母亲性格刚强,她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随着时间的消逝,一转眼年幼的江竹筠也渐渐懂事,在江竹筠8岁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为了不让家庭成为儿女的负担,母亲毅然决然的带着江竹筠姐弟来到重庆投奔亲戚家,并寻找工作。

红岩纪念馆
年幼的江竹筠既懂事又听话,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虽然生活很苦,但是江竹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39年,江竹筠成功考入重庆中国公学,她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记忆力超群的江竹筠学习的更加投入,她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模范生。知识由少积多,江竹筠的学问也越来越高,在先进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更好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江竹筠始终努力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1944年,她成功考入四川大学,在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也阅读了大量来自苏联的书刊和报纸,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她也在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在实践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对祖国的爱,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奋斗终身。
▼不屈意志,感染狱友
江竹筠在组织上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出于任务的需要,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身份被敌人探查,需要和其他党员同志一起完成任务。在组织的安排下,江竹筠结识了彭咏梧,两人假扮夫妻,共同从事地下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江竹筠与彭咏梧之间默契十足,感情也越来越深,最终两人在党组织的见证下成为真正的革命伴侣并育有一子。
1948年,随着革命斗争的愈加激烈,国民党特务抓捕的地下党员越来越多,彭咏梧也在任务中不幸牺牲,江竹筠伤心不已,但是她依然有着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热血,因为祖国需要她,江竹筠强忍悲痛接替丈夫的工作与敌人进行搏斗,然而当时的重庆地下党组织已经暗潮汹涌,她在一次外出任务时被叛徒冉益智出卖,落入敌人的陷进,不幸被捕。
渣滓洞监狱旧址
作为国民党逮捕的要犯,江竹筠备受“关注”,特务们将她关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里百般折磨,但是坚贞不屈的江竹筠始终不低头,她坚定自己的信仰,宁死不屈。国民党特务用尽各种残酷的手段想要逼迫江竹筠就范,老虎凳、电刑、带刺的钢鞭等酷刑一一上演,残忍的军统特务甚至将竹签插进江竹筠的十指,面对这些凶残的刑罚,狱中的难友们都在为江竹筠遭受的痛苦而呐喊和哭泣,一声声的“江姐”在呼唤着她,江竹筠不屈的意志感染了狱中的每一位同志。
▼生命已逝,英魂永存
1949年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竹筠隐隐已经察觉到国民党特务已经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在救援队前来救助之前,必将进行一场屠杀。在这危急时刻,江竹筠无比思念自己的儿子彭云,于是决定写下一封托孤遗书给自己的表弟,但是江竹筠作为要犯,国民党看守得很严,并没有纸和笔。
在日思夜想中,思儿心切的江竹筠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趁着特务不注意的时候,私藏了一根筷子,削尖成笔,烧棉成灰,再混合清水调成墨水,就这样她开始秘密写信,在信中江竹筠满载着对儿子彭云深深的思念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期盼:“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在狱友们的共同帮助下,一名革命党员策反了监狱的一个看守,最终这封信被辗转交给江竹筠的表弟谭竹安,字字真心,句句真言,千言万语道不尽一个母亲的爱,江姐遗书在解放后被小心保存,并珍藏在博物馆。
渣滓洞监狱各种刑具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一场屠杀也在上演,国民党特务在撤退的同时也不忘渣滓洞监狱,渣滓洞监狱的众多革命党员被残忍杀害,年仅29岁的江竹筠被秘密枪杀,她的遗体被特务用盐酸毁尸灭迹,生命虽已逝,但英魂永长存。
1962年,著名文学家阎肃和其团队跋山涉水,来到重庆,拜访革命队友,希望能够完善歌剧《江姐》的剧本,找出创作的灵感,这也得到了刘亚楼将军的肯定,阎肃和剧组上下的工作人员将歌剧《江姐》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仔细斟酌,其主题曲《红梅赞 》更是广为流传,歌剧《江姐 》成功上映,无数记者纷纷报道,也让大众更加直观地解到小说《红岩》中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事件,江姐坚韧不屈的爱国信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参考文献
[1]在烈火中永生[N]. 解放军报,2021-1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