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不是减学,而是高效且有质量的教学。“双减”政策下,教师不减责任,学生不减成长。“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对于校内的学习、校外的培训,都有了更加明确、更加规范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扛起减负增效的重任,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双减政策一出台,作为老师的我有点慌了。一到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到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将面临的是作业写不完,久而久之,必将影响教学成绩。我们必须遵守国家政策的推行,但是要想在双减下保持教学成绩,就必须调整教学模式,在上课时间让课堂高效。那作为老师要有哪些转变呢?
一、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双减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提高教学效率并保证教学质量。那么,满堂灌教学法只传授知识为主能做到吗?显然做不到。因为满堂灌教学,教师把40分钟全讲了,作业、练习、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些方面就只能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了,这和国家倡导的双减政策相违背。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和理解能力来设置课堂主问题。比如:学生接受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在导入新课后就可以直接引入课堂主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弱,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我们在课前不妨把上节课学习的易错易考生字词进行听写等训练,再直接导入新课。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把主问题分层,引导学生圈画思考。上课时,以往我们的教学环节可能比较多,有时单单是即时训练就占用了课堂一部分时间。所以,我们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与完成本课目标无关的环节一律省去,想办法让一个环节有多重功能。比如: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些词语、短语,让学生先读,再自主选择一些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堂训练上,要在文本中寻找合适的训练点,做到巧训练。
二、精练作业,少精巧实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加速知识内化,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即教会学生认知知识环节,后续的环节长期以来没有做到,也没有安排去做,是以作业的形式留给了课外学生自己去完成。世上哪有奇迹,背后都是逻辑。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看,这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学生会向社会外求课外辅导。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量少而精,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不违反国家规定。要因材施教,就要布置有针对性和分层次性的作业。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或同时提供两种以上的作业方案,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真正达到课后巩固的目标。教师还要注重构筑作业反馈体系,采用合适的方式检查、评价作业完成情况,使教师对教学效果心中有数,对学习成果印象深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服务,满足需求学校因地制宜推行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学校提供基本托管,实行弹性离校。在课后服务中,优先安排作业指导,使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要为学困生进行辅导与答疑,为优秀生拓展学习空间。此外,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四、传授方法,自主学习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学生的学法直接得益于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爱学习,自觉地去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即使在双减政策下追求教育平均的同时,教师和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吃不饱’。
总之,落实“双减”要求,其本质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学生彻底抛开学业的负担。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切实履行职责,成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真正做到双减政策下,教师不减责任,学生不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