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不是減學,而是高效且有品質的教學。“雙減”政策下,教師不減責任,學生不減成長。“雙減”政策的落地,對于孩子們的發展,對于校内的學習、校外的教育訓練,都有了更加明确、更加規範化的要求,這對于我們教育工作來說,無疑是有着重要的意義的。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應扛起減負增效的重任,不忘教書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全面提升教育品質。雙減政策一出台,作為老師的我有點慌了。一到二年級不布置家庭作業,三到六年級每天書面作業不超過60分鐘。如果我們還是用以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我們将面臨的是作業寫不完,久而久之,必将影響教學成績。我們必須遵守國家政策的推行,但是要想在雙減下保持教學成績,就必須調整教學模式,在上課時間讓課堂高效。那作為老師要有哪些轉變呢?
一、精心備課,用心上課雙減要求教師在每一節課上提高教學效率并保證教學品質。那麼,滿堂灌教學法隻傳授知識為主能做到嗎?顯然做不到。因為滿堂灌教學,教師把40分鐘全講了,作業、練習、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這些方面就隻能在課外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了,這和國家倡導的雙減政策相違背。是以,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精心備課,用心上課。備課時,教師要認真分析學情,以學定教。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情況和了解能力來設定課堂主問題。比如:學生接受能力強,了解能力強,在導入新課後就可以直接引入課堂主問題,讓學生思考、交流。如果學生接受能力較弱,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們在課前不妨把上節課學習的易錯易考生字詞進行聽寫等訓練,再直接導入新課。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把主問題分層,引導學生圈畫思考。上課時,以往我們的教學環節可能比較多,有時單單是即時訓練就占用了課堂一部分時間。是以,我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對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精心設計,與完成本課目标無關的環節一律省去,想辦法讓一個環節有多重功能。比如:在導入環節設定一些詞語、短語,讓學生先讀,再自主選擇一些來概括課文主要内容。在課堂訓練上,要在文本中尋找合适的訓練點,做到巧訓練。
二、精練作業,少精巧實課後作業是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加速知識内化,形成系統知識結構的有效手段。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了其中的一個環節,即教會學生認知知識環節,後續的環節長期以來沒有做到,也沒有安排去做,是以作業的形式留給了課外學生自己去完成。世上哪有奇迹,背後都是邏輯。從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上看,這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是以學生會向社會外求課外輔導。是以教師布置作業要量少而精,既鍛煉了學生能力,又不違反國家規定。要因材施教,就要布置有針對性和分層次性的作業。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作業,或同時提供兩種以上的作業方案,給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利,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真正達到課後鞏固的目标。教師還要注重構築作業回報體系,采用合适的方式檢查、評價作業完成情況,使教師對教學效果心中有數,對學習成果印象深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後服務,滿足需求學校因地制宜推行課後服務,提高課後服務品質,滿足學生多樣化需要。學校提供基本托管,實行彈性離校。在課後服務中,優先安排作業指導,使學生基本在校内完成書面作業。要為學困生進行輔導與答疑,為優秀生拓展學習空間。此外,要統籌協調各類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
四、傳授方法,自主學習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們教師不是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學是教和學的統一體,學生的學法直接得益于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愛學習,自覺地去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并且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即使在雙減政策下追求教育平均的同時,教師和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學有餘力的學生會‘吃不飽’。
總之,落實“雙減”要求,其本質就是要提高教育品質,提升學生素質,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讓學生徹底抛開學業的負擔。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切實履行職責,成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執行者和監督者。真正做到雙減政策下,教師不減責任,學生不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