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辉煌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将星,在这漫天星斗里有36颗星,显得格外的明亮,他们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相关部门审定的36位当代军事家。

这36位军事家分成三类,第1类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国家领导人,他们是三军的统帅!其中包括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曾经担任过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担任过军委副主席和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
当然,既然是军事家,第二类人自然是能征善战的的老帅和老将们,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自然不会缺席。
除此之外,还有第3类人,他们就是在革命胜利前夕牺牲的革命先烈,其中有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和刘志丹,一共11人。
其实我们分析这36人的名单,我们就会发现这个36人的现代军事家是有门槛的,能够入围这份名单的军事家必须是大将及以上军衔,可以说36位军事家的最低门槛对于许多军人来说简直就是天际线一般,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首先,在这份名单中上将及以下无一人入选!1955年的大授衔可谓是将星璀璨,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了少将及以上军衔,其中包括10大元帅,十大大将,57名上将,以及200多位中将1000多位少将。而在这份36人的名单中,只有大将和元帅得以入围,上将无一人入选,更遑论中将及少将军衔了。
其次,那些牺牲在建国前的军事家们,也都能在元帅和大将的队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叶挺作为南昌起义的指挥者之一,新四军的首任军长,光这两条就足以让他名列元帅之列。而许继慎等人也是红军初期的军长和政委,如果参加授衔,妥妥的大将以上军衔。左权作为八路军的副参谋长,也是大将的不二人选。
所以说这36个军事家的评定,就是以大将军衔作为基准线,这种说法是靠谱的。
但是在这36个人中有一个人非常特殊,那就是方志敏同志,我们经常会想以方志敏同志的资历,功绩,能力,如果没有牺牲的话,在授权时会被授予元帅军衔呢还是大将军衔呢?
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方志敏同志出生于世纪之交的1899年,在求学期间他就参与组织进步团体,并且在1924年他找到了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方志敏在弋阳组织了秋收起义,又领导了弋横起义,可以说在当时,方志敏非常的活跃,他的能力也在这一次次起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起义之后,方志敏带领起义军继续南征北战,很快就打出了名堂,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方志敏绝对是一个行家里手,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很快成为了革命先驱们的一个样板,方志敏创立了一整套革命政权,建党建军,建立根据地的宝贵经验,对于当时尚在摸索中前行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方志敏不仅是建设根据地的高手,他同时也是红军的缔造者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红十军就是由方志敏同志为主创建的。当红十军与北上的红七军团合并,建立红十军团时,方志敏是一把手,而名列十大大将之首的粟裕同志仅仅是参谋长,是方志敏的助手之一。如果光从这一点来看,方志敏授予元帅军衔,绝不为过!在授予元帅军衔的两大硬性指标,缔造红军以及创建革命根据地上,方志敏的贡献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元帅!
但是作为一名元帅,必须军事素质要极为过硬,而这恰恰是方志敏最为欠缺的。方志敏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算太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茶山会议,在讨论是否要分兵的时候,方志敏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得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当时的红十军团处境非常的不妙,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做出取舍,是继续大兵团作战还是化整为零,打游击战。
有的同志认为必须摒弃以往正规军打正规战的思路,发扬我军小快灵的特点,利用部队群众基础好,地头熟的优势,将部队变为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方才能够渡过难关。最后的事实证明,这是当时唯一能够解决红十军团所面临问题的正确方案,也是红十军团唯一的出路。
但是在这么一个紧要关头,方志敏显得犹豫不决,信心不足,始终没有做出分兵的决定。方志敏的优柔寡断与犹豫,几乎葬送了这支革命队伍,幸亏作为先头部队的粟裕以及刘英,带领1000多人突破了国民党的防线,回到了闽浙赣苏区,为红十军团留下了最后的火种。
而方志敏等人所在的主力2000余人被国民党20个团围困在怀玉山,经过浴血奋战,仍然不敌兵力和武器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的一把手方志敏同志,军团长兼20师师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桃等人被俘,并于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由此可见,方志敏在指挥作战上是有所欠缺的。对于这一点,作为战神的粟裕也不讳言,指挥打仗,的的确确不是方志敏的强项。
应该这么说,吃过大败仗,军事能力偏弱,这不是方志敏评选元帅的减分项,而是他的失格项,独立带队却险些全军覆没的经历,几乎就注定了方志敏同志与元帅无缘。
所以我们认为方志敏同志如果在55年授衔的话,很有可能被授予大将的军衔。
而且还有一点也能够证明,方志敏同志无缘元帅军衔!我们前面也分析过了,这份36人军事家的名单是以大将作为基准线的,方志敏作为革命烈士,并不是第1批被评为军事家的,而是在1994年与黄公略以及刘志丹被补录的,在这份36人的名单中排名第35位。
与他同一批进入这份名单的黄公略,以及刘志丹两位军事大家,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他们应该可以被授予大将军衔。如此一来,方志敏相当于大将军衔几乎呼之欲出。而且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同为革命烈士的叶挺,他不仅是第1批入选这份名单的,他的排名也颇为让人玩味,他的名字出现在了10大元帅之后,十大大将之前。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叶挺是被视为等同于元帅的军事家,为了不打乱原有的元帅之间的顺序,才把叶挺安排在了元帅的末尾。而方志敏没有这个待遇,甚至在1989年初次建立这一份军事家的名单的时候,方志敏都没有入围。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方志敏如果没有牺牲,在1955年授衔时,极有可能被授予的是大将军衔,而不是有些朋友所认为的元帅!
当然这一切都存在着变数,由于方志敏有建设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再加上军事斗争上非其所长,方志敏很有可能在解放之后就离开了军队参与领导国家建设,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罕见,同为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的邓子恢,谭震林都离开了戎马生涯半辈子的军队,投入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离开了军队,自然也就失去了授权的资格,所以方志敏同志如果没有牺牲的话,也存在相当大的可能不被授予军衔。
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方志敏同志终究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人民绝对不会忘记,没有方志敏同志的无私奉献,哪有现在的盛世!方志敏烈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