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东亚大陆当时的强盛的大帝国。由于当时正处于中国北方胡人与南方汉人文化互相交融的时期,尤其在唐王朝立国到安史之乱这段时间,双方互相欣赏、学习,民族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之,唐皇室至少有二分之一的胡人血统,相较于其他封建朝代,统治者骨子里的胡风更加浓厚、心态更加开放。所以,在鼎盛时期便形成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盛大局面,唐帝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东方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代人们对汉族以外文化的吸收,在饮食上可见一斑。
一些外来的食品丰富了唐代人的饮食文化。
据《旧唐书》记载,在唐代,贵族以吃外来的食品为时髦,有贵客到来时全部供应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据唐代疏勒国僧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胡食者,即饆饠(bìluó)、烧饼、胡饼、搭纳等。”

饆饠(bìluó),也被称为“毕罗”,是一种油炸馅饼,馅通常是羊肉(吃牛肉是犯法的)。
我们今天熟知的“喽啰”一词,就来源于唐代的这种胡食。据说在天宝年间,由于当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落魄举子经常在酒楼吃毕罗,被人笑称为“楼罗”。这个叫法后来就演变成了“喽啰”,意思是小跟班、小卒子,是一个表示轻蔑的贬义词。
继续说毕罗。当时的吃货们总是会不断把它发扬光大到到一个个新的高度。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就记载了一种拿蟹肉和蟹黄做的毕罗,说是异常美味。唐文宗年间,曾参加“甘露之变”的大将韩约就是一个资深吃货,他能亲手做出一种樱桃毕罗,用油煎熟之后,可以保持樱桃颜色不变。这功夫,是不是有点类似今天的拔丝冰糕?
毕罗这种食物,一直延续到清代。比如说,乾隆年间的名臣李世杰在春节那天,还特意吩咐厨房做了十几斛的“毕罗”犒劳家丁院工。
除了毕罗,烧饼也是唐代的一种普遍的胡食。唐人笔记小说曾记载过一个卖烧饼的女老板的奇幻故事。
说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封板桥有一个名叫三娘子的女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寡妇。她为人善良,有好几家店铺,对于没钱的穷人或落魄者经常免费或低价提供食宿,许多人慕名而去她的店里投宿。一天,许州一个叫赵季和的人,到洛阳办事时路过许州,便也在三娘子的客栈投宿。
因为赵季感到旅途困乏便喝了点酒,结果半夜时又睡不着。这时,他听见隔壁三娘子的房间动静很大,于是起身偷偷向里看。这一看不打紧,他发现三娘子从箱子中拿出了一套袖珍版的耒耜和木牛,还有一个木偶人。木偶人赶着牛在床前耕了一小块地种下了麦子。很快,麦子便开花成熟了。然后,三娘子就拿着这个小木偶人种的麦子磨成了面,做了几个烧饼。
天亮后,三娘子把这些烧饼送给了几个要上路的客人吃,客人吃了烧饼瞬间就变成了驴。赵季和看后惊恐万状,慌忙起身退房离开了这里。一个多月后,缓过神来的赵季和打算恶搞一下三娘子。他从洛阳返回时,特意又住进了那家店,用偷梁换柱的办法让板桥三娘子误吃了她自己做的烧饼。结果,三娘子也即刻变成了驴,还挺健壮。赵季和就拿它当成了自己的坐骑。
四年后,赵季和骑着三娘子变得驴通过潼关时,在华山关东五六里路的一个地方,一个老人对赵季和说:她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也遭够罪了。说完,老人就用双手掰开驴的口鼻,三娘子一下就跳了出来,恢了人身,向老人拜谢而去。
这个故事与其说讲的是烧饼,不如说是渲染道术的一则故事,自是另当别论。
胡食中最有名的,要数胡饼了。
它一般没有馅儿,以面粉为原料,制作时适当加一些油,并在上面撒些芝麻,放在炉内烘烤而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油酥烧饼或新疆常见的馕。但胡饼并不是唐代才有,它在汉代就已经流行了。史书记载说,东汉灵帝就喜欢吃胡饼,整个都城洛阳也都吃胡饼。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还因为吃胡饼找到了娇妻。
《晋史》记载说,东晋重臣郗鉴听说王氏家族的子弟都很英俊,就安排人去王家选女婿。
而王家的年轻人们听说后,很是大大地拾掇了一番,选亲的人还没到就衣冠楚楚地在大厅里候着了。只有一个年轻人敞着衣服躺在东边胡床上,若无其事地吃着胡饼。使者回去后把王家青年们的表现一一告诉了郗鉴。郗鉴说:“就这个吃胡饼的,就是我女婿了。”这个人就是王羲之,这个故事也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参考:
《新唐书》
《旧唐书》
师永涛《唐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