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吃了會變成驢或賺得嬌妻,看看唐餅的魔力

李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也是東亞大陸當時的強盛的大帝國。由于當時正處于中國北方胡人與南方漢人文化互相交融的時期,尤其在唐王朝立國到安史之亂這段時間,雙方互相欣賞、學習,民族融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之,唐皇室至少有二分之一的胡人血統,相較于其他封建朝代,統治者骨子裡的胡風更加濃厚、心态更加開放。是以,在鼎盛時期便形成了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盛大局面,唐帝國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東方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代人們對漢族以外文化的吸收,在飲食上可見一斑。

一些外來的食品豐富了唐代人的飲食文化。

據《舊唐書》記載,在唐代,貴族以吃外來的食品為時髦,有貴客到來時全部供應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據唐代疏勒國僧侶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胡食者,即饆饠(bìluó)、燒餅、胡餅、搭納等。”

人吃了會變成驢或賺得嬌妻,看看唐餅的魔力

饆饠(bìluó),也被稱為“畢羅”,是一種油炸餡餅,餡通常是羊肉(吃牛肉是犯法的)。

我們今天熟知的“喽啰”一詞,就來源于唐代的這種胡食。據說在天寶年間,由于當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落魄舉子經常在酒樓吃畢羅,被人笑稱為“樓羅”。這個叫法後來就演變成了“喽啰”,意思是小跟班、小卒子,是一個表示輕蔑的貶義詞。

繼續說畢羅。當時的吃貨們總是會不斷把它發揚光大到到一個個新的高度。唐人劉恂的《嶺表錄異》中就記載了一種拿蟹肉和蟹黃做的畢羅,說是異常美味。唐文宗年間,曾參加“甘露之變”的大将韓約就是一個資深吃貨,他能親手做出一種櫻桃畢羅,用油煎熟之後,可以保持櫻桃顔色不變。這功夫,是不是有點類似今天的拔絲冰糕?

畢羅這種食物,一直延續到清代。比如說,乾隆年間的名臣李世傑在春節那天,還特意吩咐廚房做了十幾斛的“畢羅”犒勞家丁院工。

人吃了會變成驢或賺得嬌妻,看看唐餅的魔力

除了畢羅,燒餅也是唐代的一種普遍的胡食。唐人筆記小說曾記載過一個賣燒餅的女老闆的奇幻故事。

說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開封闆橋有一個名叫三娘子的女老闆,是個三十多歲的寡婦。她為人善良,有好幾家店鋪,對于沒錢的窮人或落魄者經常免費或低價提供食宿,許多人慕名而去她的店裡投宿。一天,許州一個叫趙季和的人,到洛陽辦事時路過許州,便也在三娘子的客棧投宿。

因為趙季感到旅途困乏便喝了點酒,結果半夜時又睡不着。這時,他聽見隔壁三娘子的房間動靜很大,于是起身偷偷向裡看。這一看不打緊,他發現三娘子從箱子中拿出了一套袖珍版的耒耜和木牛,還有一個木偶人。木偶人趕着牛在床前耕了一小塊地種下了麥子。很快,麥子便開花成熟了。然後,三娘子就拿着這個小木偶人種的麥子磨成了面,做了幾個燒餅。

天亮後,三娘子把這些燒餅送給了幾個要上路的客人吃,客人吃了燒餅瞬間就變成了驢。趙季和看後驚恐萬狀,慌忙起身退房離開了這裡。一個多月後,緩過神來的趙季和打算惡搞一下三娘子。他從洛陽傳回時,特意又住進了那家店,用偷梁換柱的辦法讓闆橋三娘子誤吃了她自己做的燒餅。結果,三娘子也即刻變成了驢,還挺健壯。趙季和就拿它當成了自己的坐騎。

四年後,趙季和騎着三娘子變得驢通過潼關時,在華山關東五六裡路的一個地方,一個老人對趙季和說:她雖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是也遭夠罪了。說完,老人就用雙手掰開驢的口鼻,三娘子一下就跳了出來,恢了人身,向老人拜謝而去。

這個故事與其說講的是燒餅,不如說是渲染道術的一則故事,自是另當别論。

胡食中最有名的,要數胡餅了。

它一般沒有餡兒,以面粉為原料,制作時适當加一些油,并在上面撒些芝麻,放在爐内烘烤而成,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油酥燒餅或新疆常見的馕。但胡餅并不是唐代才有,它在漢代就已經流行了。史書記載說,東漢靈帝就喜歡吃胡餅,整個都城洛陽也都吃胡餅。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還因為吃胡餅找到了嬌妻。

《晉史》記載說,東晉重臣郗鑒聽說王氏家族的子弟都很英俊,就安排人去王家選女婿。

人吃了會變成驢或賺得嬌妻,看看唐餅的魔力

而王家的年輕人們聽說後,很是大大地拾掇了一番,選親的人還沒到就衣冠楚楚地在大廳裡候着了。隻有一個年輕人敞着衣服躺在東邊胡床上,若無其事地吃着胡餅。使者回去後把王家青年們的表現一一告訴了郗鑒。郗鑒說:“就這個吃胡餅的,就是我女婿了。”這個人就是王羲之,這個故事也是“東床快婿”的典故。

參考:

《新唐書》

《舊唐書》

師永濤《唐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