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国人悄悄教我的孩子做了一件事,立马抓住了我的心

美国人悄悄教我的孩子做了一件事,立马抓住了我的心

在一个说大话说空话说场面话的环境里呆久了,说心里话,我对任何事情的过程都充满怀疑和不信任,哪怕结果一眼可见。不到最后一刻,忐忑不安的情绪总像漂浮在空中的风筝,忽上忽下,全凭别人手里的那根不可靠的长线。

孩子送去美国留学,究其根本,上面的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是传统文化,不是吗?

十来岁孩子拎着行李箱,孤身一人去了地球的那一端,那模样像极了当年的自己——十来岁,孤身一人,挑着行李,从千里之外到了广州。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自己找不动之前,竭尽所能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土壤,这是个体人类努力拼搏的最大生命动力,也是挑战自我能力极限的最佳方式。

孩子在第一个圣诞假期回来,从机场出来的一瞬间,说好的坚强和喜悦不见了,我掉泪了。

这是我的孩子吗?又黑又瘦头发乱蓬!原来微信里他描述的一切都是实打实的真实——与印度留学生争抢图书馆的座位直到闭馆时间,为了节省六十美金的理发费用宁愿自己给自己剪发……

瘦脱了型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去吃华工门口早餐店的肠粉、皮蛋廋肉粥和糯米鸡。

清晨三点半到的机场,赶到华工门口的时候,早餐店还紧紧关着呢。孩子却很高兴,坐在露天的长凳上等着店的开门。

默默地打量着孩子,我没有说一句话。 因为当年的自己也是以这样开心的模样面对老家牵肠挂肚的父母。吞咽所有的磨难和眼泪,给亲人最美的笑容,这是修养,也是自我选择人生的勇敢。

店门终归是按时开始营业的。两个糯米鸡、两碟肠粉、一碗粥,外加小笼包,看起来孩子是真的回家了。

吃饱喝足的孩子默默地坐在后座,很久没有出声。

倒时差需要休息,我静静地开着车。后视镜里的孩子扭头看着窗外,并没有睡觉。

“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已经做好预算,不用给那么多了。”快到家的时候,孩子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预算?!孩子留学之前每每涉及基本生活之外的费用,我都会提到这么一个词汇。那时的孩子并不上心——周围的同学要什么直接向自己的父母开口就是了,愿意就给,不愿意就不愿意呗,偏偏到了他开口,我们即不说同意,也不说拒绝,一句话:写个预算报告,列明缘由、目的、 使用年限和日常管理办法。

为这,孩子没少闹脾气。脾气归脾气,家里的规矩倒是铁一样的存在。

这吃饱了广州的粥粉面,撑出了这两个我们一直希望孩子做到,孩子却宁愿放弃欲望也不愿意提交的两个字?

原来,这是美国学校要求孩子做的家庭作业。孩子到学校的第一节课是学校生活老师上的。除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和规矩,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自己财务的日常流水帐。

未成年孩子的财务,收入来自父母,支出是自己的消费,哪些必需,哪些可有可无,哪些是奢侈品,一做帐目,孩子心里立刻有了答案和标准,同时也对金钱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经济独立是人类立足社会的基础,认知金钱从日常流水帐开始。如果说孩子留学前我们一起登上珠峰让孩子对自己的出生地有了新的震撼,美国学校的这一招对孩子认知家庭、父母、社会同样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细节决定品质,这是身为理工科人的执念。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孩子留学的决定没有错。做大事之前先学踏踏实实的日常,踏踏实实的日常才会有真真切切的感恩,这一点,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