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人悄悄教我的孩子做了一件事,立馬抓住了我的心

美國人悄悄教我的孩子做了一件事,立馬抓住了我的心

在一個說大話說空話說場面話的環境裡呆久了,說心裡話,我對任何事情的過程都充滿懷疑和不信任,哪怕結果一眼可見。不到最後一刻,忐忑不安的情緒總像漂浮在空中的風筝,忽上忽下,全憑别人手裡的那根不可靠的長線。

孩子送去美國留學,究其根本,上面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可是傳統文化,不是嗎?

十來歲孩子拎着行李箱,孤身一人去了地球的那一端,那模樣像極了當年的自己——十來歲,孤身一人,挑着行李,從千裡之外到了廣州。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自己找不動之前,竭盡所能尋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土壤,這是個體人類努力拼搏的最大生命動力,也是挑戰自我能力極限的最佳方式。

孩子在第一個聖誕假期回來,從機場出來的一瞬間,說好的堅強和喜悅不見了,我掉淚了。

這是我的孩子嗎?又黑又瘦頭發亂蓬!原來微信裡他描述的一切都是實打實的真實——與印度留學生争搶圖書館的座位直到閉館時間,為了節省六十美金的理發費用甯願自己給自己剪發……

瘦脫了型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去吃華工門口早餐店的腸粉、皮蛋廋肉粥和糯米雞。

清晨三點半到的機場,趕到華工門口的時候,早餐店還緊緊關着呢。孩子卻很高興,坐在露天的長凳上等着店的開門。

默默地打量着孩子,我沒有說一句話。 因為當年的自己也是以這樣開心的模樣面對老家牽腸挂肚的父母。吞咽所有的磨難和眼淚,給親人最美的笑容,這是修養,也是自我選擇人生的勇敢。

店門終歸是按時開始營業的。兩個糯米雞、兩碟腸粉、一碗粥,外加小籠包,看起來孩子是真的回家了。

吃飽喝足的孩子默默地坐在後座,很久沒有出聲。

倒時差需要休息,我靜靜地開着車。後視鏡裡的孩子扭頭看着窗外,并沒有睡覺。

“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我已經做好預算,不用給那麼多了。”快到家的時候,孩子突然冒出了一句話。

預算?!孩子留學之前每每涉及基本生活之外的費用,我都會提到這麼一個詞彙。那時的孩子并不上心——周圍的同學要什麼直接向自己的父母開口就是了,願意就給,不願意就不願意呗,偏偏到了他開口,我們即不說同意,也不說拒絕,一句話:寫個預算報告,列明緣由、目的、 使用年限和日常管理辦法。

為這,孩子沒少鬧脾氣。脾氣歸脾氣,家裡的規矩倒是鐵一樣的存在。

這吃飽了廣州的粥粉面,撐出了這兩個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做到,孩子卻甯願放棄欲望也不願意送出的兩個字?

原來,這是美國學校要求孩子做的家庭作業。孩子到學校的第一節課是學校生活老師上的。除了學校的各項設施和規矩,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做自己财務的日常流水帳。

未成年孩子的财務,收入來自父母,支出是自己的消費,哪些必需,哪些可有可無,哪些是奢侈品,一做帳目,孩子心裡立刻有了答案和标準,同時也對金錢的價值有了新的認知。

經濟獨立是人類立足社會的基礎,認知金錢從日常流水帳開始。如果說孩子留學前我們一起登上珠峰讓孩子對自己的出生地有了新的震撼,美國學校的這一招對孩子認知家庭、父母、社會同樣起到撥雲見日的作用。

細節決定品質,這是身為理工科人的執念。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孩子留學的決定沒有錯。做大事之前先學踏踏實實的日常,踏踏實實的日常才會有真真切切的感恩,這一點,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