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34岁的时候酗酒破产而亡,变成人们餐桌上的谈资,也不愿意90岁的时候富有而理智地死去,被所有人遗忘。—《爆裂鼓手》
在安德鲁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生:一种是成就很高天才类型的,拥有很多财富但在年轻时侯就死去,但死得轰轰烈烈青史留名。一种是整日上班下班老婆孩子热炕头,默默无闻,平凡普通,但享有高寿而死去。无疑安德鲁想成为后者。

安德鲁是一个音乐学院的鼓手,他对那些从小教育我们的名言可能滚瓜烂熟吧!
要想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等等,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他却始终在普通的班级当一个专门为主鼓手翻乐谱的替补,他没有放弃仍然很努力,直到某天深夜独自练琴的时候碰见他人生中的“贵人”导师弗莱彻,他用平静温和的态度让他打了几个节奏,第二天就意外的被弗莱彻选中了。电影演到这里,我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老师通过各种方法和起伏终于开发了一个天才鼓手的故事。
但接下来这位他人生的“贵人”导师给他呈现了一种极为“别致”的教育。
在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面,如果说能把骂人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库布里克《全金属外壳》里面的老教官,一个就是《爆裂鼓手》里面的弗莱彻。
有人可能会把弗莱彻称之为严师或者良师,但我看来这种观点有点扯淡,他对学生的教育甚至上升到了虐待的地步,他用不断问候学生的老母脏话摧残着学生们的内心,他像一个魔鬼,如果非要给他的方式加一个解释,那么在他的眼里只有那种对艺术的偏执态度,他的眼里似乎都没有善恶。
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似乎有点借鉴和致敬《全金属外壳》教官,要么变疯死掉,要么变成一个魔鬼。安德鲁在弗莱彻悉心教导下,逐渐进入黑暗,这是我和他的感情很是复杂,看到他对女朋友说我不能让你成为我在音乐上的绊脚石时我对他厌恶,看到他刻苦训练满手流血,又不由自主地同情和欣赏,这也为人物的塑造上创造了丰富的层次。
安德鲁在这种艺术的追求上付出了很多,爱情、友情、亲情甚至自己的生命,这也可能就是这种对极致艺术追逐的方式吧。也可能是只有这些自我牺牲的人才能最终到达艺术的殿堂吧,但当他付出了这么多,却因为意外被弗莱彻无情地踢出局,他终于愤怒了,他像个疯子一样痛骂并扑倒了弗莱彻,殴打老师结果只有一个,退学。但他出于报复也举报弗莱彻的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学校开除了弗莱彻。
这时两个人给我的感觉不像师生,反倒像对手一样,他们之间诞生了仇恨,为结局那种“爆裂的燃烧”埋下了伏笔。
能让弗莱彻观点自我立足的是,他认为用传统温和的教育只会造就一个平庸的人,这也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站在聚光灯下,多数人沦为看客而已。
终于上天安排两个人再次相遇,两人谈笑风生温情脉脉,弗莱彻诚挚邀请安德鲁去当自己的音乐会主鼓手,当安德鲁回到家中看到沾满尘土的架子鼓,他想起了自己为此几乎付出生命的的目标,他答应了弗莱彻,但在舞台上,当他看到架子上那不熟悉的乐谱,他明白了这只是弗莱彻的报复,他想让他当众出丑,安德鲁在激愤之下没有认输,他转身回头拥抱了父亲,重返舞台,直接开始,打出了他最熟悉的曲子,这种激愤完全激发了他心中对艺术的追求,他开始燃烧自己,在那爆裂的鼓点中,他和弗莱彻也在终于在这超脱的音乐里面,抛弃的所有偏见和仇恨,他们相视一笑,恩仇尽泯。
安德鲁用自己的执着和对艺术的渴望,抛弃了自我的仇恨和偏见,在电影结局那极致的演出中也使他超越了自我达到了本我。同样他的这种状态弗莱彻是懂的,他们都是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他们其实是同一类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原创作者酷不理咳(发文不易,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点赞、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