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甯可34歲的時候酗酒破産而亡,變成人們餐桌上的談資,也不願意90歲的時候富有而理智地死去,被所有人遺忘。—《爆裂鼓手》
在安德魯看來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生:一種是成就很高天才類型的,擁有很多财富但在年輕時侯就死去,但死得轟轟烈烈青史留名。一種是整日上班下班老婆孩子熱炕頭,默默無聞,平凡普通,但享有高壽而死去。無疑安德魯想成為後者。

安德魯是一個音樂學院的鼓手,他對那些從小教育我們的名言可能滾瓜爛熟吧!
要想改變命運,首先要改變自己;鐵杵磨成針;水滴石穿等等,他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他卻始終在普通的班級當一個專門為主鼓手翻樂譜的替補,他沒有放棄仍然很努力,直到某天深夜獨自練琴的時候碰見他人生中的“貴人”導師弗萊徹,他用平靜溫和的态度讓他打了幾個節奏,第二天就意外的被弗萊徹選中了。電影演到這裡,我都認為這将會是一個,老師通過各種方法和起伏終于開發了一個天才鼓手的故事。
但接下來這位他人生的“貴人”導師給他呈現了一種極為“别緻”的教育。
在我看過的所有電影裡面,如果說能把罵人提升到一種藝術的境界,隻有兩個人,一個是庫布裡克《全金屬外殼》裡面的老教官,一個就是《爆裂鼓手》裡面的弗萊徹。
有人可能會把弗萊徹稱之為嚴師或者良師,但我看來這種觀點有點扯淡,他對學生的教育甚至上升到了虐待的地步,他用不斷問候學生的老母髒話摧殘着學生們的内心,他像一個魔鬼,如果非要給他的方式加一個解釋,那麼在他的眼裡隻有那種對藝術的偏執态度,他的眼裡似乎都沒有善惡。
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似乎有點借鑒和緻敬《全金屬外殼》教官,要麼變瘋死掉,要麼變成一個魔鬼。安德魯在弗萊徹悉心教導下,逐漸進入黑暗,這是我和他的感情很是複雜,看到他對女朋友說我不能讓你成為我在音樂上的絆腳石時我對他厭惡,看到他刻苦訓練滿手流血,又不由自主地同情和欣賞,這也為人物的塑造上創造了豐富的層次。
安德魯在這種藝術的追求上付出了很多,愛情、友情、親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這也可能就是這種對極緻藝術追逐的方式吧。也可能是隻有這些自我犧牲的人才能最終到達藝術的殿堂吧,但當他付出了這麼多,卻因為意外被弗萊徹無情地踢出局,他終于憤怒了,他像個瘋子一樣痛罵并撲倒了弗萊徹,毆打老師結果隻有一個,退學。但他出于報複也舉報弗萊徹的不正當的教育方式,學校開除了弗萊徹。
這時兩個人給我的感覺不像師生,反倒像對手一樣,他們之間誕生了仇恨,為結局那種“爆裂的燃燒”埋下了伏筆。
能讓弗萊徹觀點自我立足的是,他認為用傳統溫和的教育隻會造就一個平庸的人,這也就是隻有少數人才能站在聚光燈下,多數人淪為看客而已。
終于上天安排兩個人再次相遇,兩人談笑風生溫情脈脈,弗萊徹誠摯邀請安德魯去當自己的音樂會主鼓手,當安德魯回到家中看到沾滿塵土的架子鼓,他想起了自己為此幾乎付出生命的的目标,他答應了弗萊徹,但在舞台上,當他看到架子上那不熟悉的樂譜,他明白了這隻是弗萊徹的報複,他想讓他當衆出醜,安德魯在激憤之下沒有認輸,他轉身回頭擁抱了父親,重返舞台,直接開始,打出了他最熟悉的曲子,這種激憤完全激發了他心中對藝術的追求,他開始燃燒自己,在那爆裂的鼓點中,他和弗萊徹也在終于在這超脫的音樂裡面,抛棄的所有偏見和仇恨,他們相視一笑,恩仇盡泯。
安德魯用自己的執着和對藝術的渴望,抛棄了自我的仇恨和偏見,在電影結局那極緻的演出中也使他超越了自我達到了本我。同樣他的這種狀态弗萊徹是懂的,他們都是狂熱的藝術愛好者,他們其實是同一類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隻要一息尚存,你就沒有絲毫理由絕望。因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層次上複得。
原創作者酷不理咳(發文不易,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點贊、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