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非常善于躲在人群背后,若是想要达成某种意愿,他们不会亲自出面,而是会诱导或者怂恿有相同诉求的人,让别人替自己当出头鸟去达成目的。
他们非常善于借力打力,直白一点说,就是他们能拿别人当枪使。
特别说明一下,我这里提到的「拿别人当枪使」并没有褒贬之意,只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借力打力也可以理解成“借刀杀人”,所谓“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人际关系的运营,尤其是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需要这种借力打力的能力。
为什么要借力呢?
原因有三:
第一,问题出现了,但自己出面不方便,或者靠自己直面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反而是借别人之手能更漂亮地解决问题。
举个太后的例子:
年羹尧在前朝立了赫赫军功,华妃也跟着在后宫嚣张跋扈。太后和皇帝都要依仗年羹尧,太后肯定是不能直接训斥打压华妃的。
华妃太过嚣张,完全不把皇后放在眼里,皇后根本就压不住她,就更别提压制了。
在这种局面下,甄嬛作为得宠的后起之秀,自然就成了太后借力的对象。太后在召见后宫嫔妃的时候,当众叫了甄嬛出列,和她亲切地说话。

并且称赞甄嬛懂事:“很好,的确很懂事,不怪皇上喜欢你,哀家也喜欢。”
在太后说这话的时候,镜头给到华妃,华妃的表情很微妙,因为太后这句称赞甄嬛的“懂事”就是在影射她不懂事。
太后夸完甄嬛,还特意赏了她两匹云锦。
那么多妃嫔都在,独独只赏赐甄嬛一人,这不是明摆着给甄嬛树敌么?这样不仅挑起了其他妃嫔和甄嬛的敌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华妃的竞争欲。
尤其到最后太后让甄嬛来寿康宫陪伴她,为她抄写经文的时候,华妃对甄嬛的敌意已经打满了。
这样一来,华妃和甄嬛斗起来相互削弱,太后和皇后就坐收渔翁之利了。
第二,自身的战斗实力薄弱,靠自己达成目标太难,于是借力那些实力强大的人去实现目标。
这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端妃,从搞垮华妃报仇到打倒皇后,端妃从未自己出手,她虽然扮演着甄嬛团队军师的角色,却不动声色地诱导甄嬛和敬妃等人去冲锋陷阵,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关于端妃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我在之前就写过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点击复习:端妃是如何不动声色地诱导甄嬛和敬妃为她做事的?)
第三,问题出现了,不仅自己不方便出面直接解决,而且自身的战斗实力还很薄弱,无法硬碰硬。
代表性人物就是《潜伏》中的余则成,因为他是潜伏的状态不能暴露自己,所以整部剧中他几乎全靠借力打力。
相比《甄嬛传》中的太后和端妃,余则成借力打力的情况更复杂,更具挑战性。
就拿余则成除掉马奎来举例。
余则成意识到马奎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便立刻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也是为了给他师父吕宗方报仇。
首先,他借力的对象很复杂。
先要借左蓝的力,制造出马奎身上的错误和把柄。
与此同时,再利用职场利益的对立,挑起陆桥山对马奎的敌意。
然后让陆桥山充当掩护自己的角色,制造机会让陆桥山抓到他提前为马奎设定的错误和把柄。
事情到这里还未结束,因为想要置马奎于死地,就必须把最高领导吴站长也争取到和马奎敌对的阵营里。
于是,他向吴站长告密,马奎趁吴站长不在的时候偷看了他的秘密文件,其次还变相透露了马奎在背后查吴站长贪污的事情。
至此,余则成运筹结束,剩下的事情陆桥山和吴站长一定会完成的。因为马奎已经成了陆桥山和吴站长都想除掉的人。
反观余则成的运筹思路,就会发现他是典型的过程性思维,尤其对比陆桥山和马奎的那种直线性思维。
所谓直线性思维就是直接的冲突和对撞,是单打独斗,从行动到结果,比如陆桥山认为马奎是小人,他就会主动去揭发举报他。
而过程性思维就是站在全局考量,把每个变量和多方因素都考虑进来,排列布阵,制造出机会和更多可能性。
就像余则成这样,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并不需要直面问题,只要找到能克制问题本身的对立面或者限制性力量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给敌人制造出敌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最后,相比甄嬛传中的太后是向下管理,端妃是同等级借力,余则成借力的另一个难点是,他是向上管理。在他和陆桥山、马奎、吴站长之间,他权力和实力是最差的一个。
但是,余则成很聪明,不仅具备过程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他洞察能力强、了解人性,懂得因势利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端妃能人在花丛过,片叶不沾身的原因。
因为善于借力,就懂得隐藏自己,做助推者,而不是冲锋者,做建设者,而不是执行者。
在职场中,单打独斗的直线型模式会很吃亏,而那些聪明的高情商的人绝不会把放在单打独斗的状态里,他们会站在整体或者全局的角度,及时找到朋友或者盟友共克时艰。
他们会不断寻找自己能够借用的力量,不管是长期依靠,还是临时借力打力,都会找到并利用。因此,他们的职场人际关系是非常灵活的,没有非黑即白的亲疏,他们善于合作、发现机会和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