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绝非偶然,靠的是三“子”诀

作者:湖南红网湘潭站

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湘潭市报送的《探索技能人才培育“湘潭模式”,形成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现象”》案例,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50多篇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为优秀案例。

目前,湘潭市技能人才总数已达14.8万人,其中24.32%为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支撑着湘潭向“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转型发展,同时还参与了“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楼”以及“嫦娥奔月”“海牛探海”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奉献了湘潭技能人才的力量。

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绝非偶然,靠的是三“子”诀

美丽的湘潭市。

今年4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会上,湘潭湘电焊工高级技师刘新新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并代表全国产业工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发言;7月,湘潭湘钢焊工高级技师艾爱国获得“七一勋章”。这是全湘潭人民的荣耀时刻,更是湘潭市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

高技能人才涌现的“湘潭现象”,得益于湘潭对于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视和不断探索创新,打造了技能人才培育的“湘潭模式”。

01

开“路子”,让技能人才持续学习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湘潭,在41个工业门类中,就占据了36类。虽说是传统工业大市,但总体而言,湘潭市制造业大而不强,要想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正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绝非偶然,靠的是三“子”诀

江南集团技术工人正在作业。(图/卢义军)

日前,来自江南集团的王晓华从最近一期“金蓝领焊工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顺利毕业,随即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王晓华带领团队对公司生产的一款产品从焊前预热、焊接参数、焊后保温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短短1个月就顺利将产品RT(射线检测)的合格率由95%提高到99.9%。

近年来,湘潭市将培养技能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先后出台《湘潭市“金蓝领”培训工程方案》《湘潭市职业技能培训聘任企业“双师型”指导老师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技能振兴促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湘潭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多项政策,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模式,贯通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高级技师的培养通道,帮助一大批像王晓华这样的产业工人从中受益。

此外,湘潭还是全省唯一建立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制度的市州,对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的职工分别补贴1000元、1500元和2000元。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湘潭市率先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由人才工作部门买单,根据培训职业工种类别给予4000-5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凭借“精、实、高、严”的特色培训机制,“金蓝领”为全市各类企业培育了千余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成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杆之一。学员人数逐年增长,从每班20余人增长至今年的60人。

02

搭“台子”,让技能人才有为有位

日前,湘潭市政府收到了一封来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感谢信,感谢湘潭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作出的贡献。此次大赛中,湘潭选拔推荐的两位选手均获得了优胜奖,助力省代表队在奖牌数和进入国家集训队人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绝非偶然,靠的是三“子”诀

2021年湖南技能大赛湘钢第十届职业技能竞赛现场。

技能人才要释放技能报国的“正能量”,离不开技能大赛等平台的搭建。近年来,湘潭市各级各部门、企业、技工(职业)院校积极为年轻“小匠”们“出圈”创造机会,举办的各类职业、职工技能大赛如“雨后春笋”,产生了200余名“湘潭市技术能手”。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8名选手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6名选手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再次擦亮了“湘潭工匠”的金字招牌。

另一方面,湘潭市着力引导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获得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职工组一等奖的蒋波对此深有感触。由于这次比赛取得的好成绩,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于2020年被直接认定为自动控制专业工程师,成了湘潭首批直接认定专业中级职称的技能人才之一。

“以前大家普遍觉得专技人才比我们技能人才更加高人一等。”蒋波说,主要是因为二者入门的“门槛”不同,前者大多是本科生、研究生,后者更多的是中专、技校毕业生。因此,在打通两类人才互评通道前,技能人才很少有“资格”成为专技人才。

为了更好地让两类人才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荣耀感,2020年初,湘潭市高位推进,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可直接认定相应专业的中高级职称。

“人社部门为我们颁发工程师证书,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更加愿意把时间花在钻研技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蒋波说。

03

强“底子”,让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

为了让“亮一点”变成“亮一片”,湘潭市先后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湘潭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八项行动的通知》《湘潭市“匠育良才”传帮带活动实施方案》,着力鼓励名师带高徒,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着力在国家级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及“莲城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中,选拔一批“杰出莲城工匠”,引导支持“杰出莲城工匠”采取可行有效的方式,对长株潭地区其他技能人才进行传帮带,在壮大长株潭技能人才队伍中展示湘潭担当、作出湘潭贡献。

技能人才涌现湘潭绝非偶然,靠的是三“子”诀

湘电集团结构件事业部电焊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刘新新。

湘电集团结构件事业部电焊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刘新新就是“传帮带”的践行者。2011年,他和焊装车间的另外2位高级技师、4位技师组建“技师义务保障队”,不定期集结到车间观看青年焊工的技术操作,将自己摸索总结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分享并给予技术指导。10年来,刘新新利用自创的“模拟教学法”和“1+1+1”的培训模式,坚持义务无偿为焊工传授技艺,累计培养焊工人数540人。经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焊工高级工157名,技师35名,高级技师7名。2014年,湘电集团成立了“刘新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于2020年被评为“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

自2008年“艾爱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湘潭市已成立了5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傅带徒弟这种“传帮带”方式,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在工匠精神的引领示范下迅速成长,为湘潭市经济和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