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水木年华”来讲,从《一生有你》到《感谢生活》,是一个轮回,是从起点到一个轮回的节点,也是另一个轮回的新的起点。
《一生有你》的音乐寓意,在二十年过后的今天听来,早已经不言而喻。每当这首歌曲的旋律响起,很多人就会想起栀子花开的青春时代,就会回到那个单纯又美好的岁月。更重要的是,在时隔境迁之后,更多人还从这首作品里,听到了生命的重量,以及温暖的治愈。
《一生有你》是一首优秀的民谣作品,《一生有你》同样是一首有着感恩意味的诗歌,文字清新却立意深刻,行文简洁但情感隽永。
而二十年后的《感谢生活》,从邂逅它的第一瞬间开始,就能感受到它不亚于《一生有你》的那种隽永和力量。也可以说,这又是“水木年华”一首标志性的高度之作,尤其在他们组合创立二十周年的日子推出,更有着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二十年变化太多,其中就包括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要在二十年坚持你的信仰和初心,说来容易、实践太难。而《感谢生活》这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水木年华”和创作者卢庚戌坚守理想的结果。
任凭窗外风吹雨打、潮流变迁,“水木年华”依然用最朴素的旋律、最清新的诗意,谱写出生命的赞歌,在变与不变之间,用不变来沉着应对各种的变迁,音乐因此就有了刚骨,以及风骨。
这种坚持,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执,一种不思进取的老朽。在《感谢生活》这首作品里,其实是可以听到活力的。这种活力,来自是生命成长的活力,也来自于歌者思考后通过创作表达出来的活力,还包括它所带来的能够净化人心的那种动态。
净化,确实是《感谢生活》这首歌曲,在这个时代非常独特的功能。很多歌曲会给你刺激,也有一些歌曲会给你冲击,还有一些歌曲会激活你的泪腺,让你因为共鸣而痛哭流涕。
而听《感谢生活》这首歌曲,则更能够冲刷人的心灵,涤荡你我的灵魂。在音乐里,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跋山涉水的出门闯荡,我们坚强的活着,最终感悟到了生命的内蕴与意义。
点题的一句“感谢生活”,蕴藏着生命与成长,包含着豁达与从容。如果情歌只是给你“多么痛的领悟”,那么《感谢生活》则让你完成了非常轻松自在的感悟,从此海阔天空、无限自由。
千万不要觉得《感谢生活》的歌词平白无奇,我恰恰是在其中,读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最璀璨岁月里,那些经典名作才有的味道。文字清新干练,笔触纯真无瑕,字与字之间的缝隙,并不是靠押韵、炫技来填满,而是靠想象力去延伸、去拓展空间。
于是,《感谢生活》方寸之间的歌词,就有了天地、有了生命、有了世界,它们甚至比海洋还浩瀚,它们也要比草原更辽阔。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逐渐被忘却的时代,这一次却通过卢庚戌和诺布朗杰的文字,重新再现。
其实,《感谢生活》也确实是一首与世界有关联的作品。就像当年《一生有你》的创作,受到了叶芝诗歌《当你老了》的影响,《感谢生活》的灵感来源,同样也来自于一首南美的民谣歌曲。
这不是流行音乐工业层面的借鉴和模仿,这恰恰是民谣音乐永动且永恒的魅力,那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创作人,通过不同国度不同地域音乐的融合,从而完成纵横的传播。采撷一颗民谣的种子,用另一位作者全新的浇灌,于是这粒种子也长出了另一种果实。
不变的,则是民谣歌曲的初衷,关于生命、关于感恩,并永远的“感谢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一首非常质朴的民谣作品,但卢庚戌在《感谢生活》这首作品里,又完成了恰到好处的“雕琢”,这种“雕琢”是一种匠心,也因此让音乐变得立体。
《感谢生活》是一首主歌和副歌跨度并不大的作品,从A段到B段,有一个很自然的衔接和过度,也让作品不像很多工业歌曲那样,有一个过度生硬和刻意的递进痕迹。
但在这个基础上,卢庚戌却通过一个近似于船歌,又像是某种部落民歌的过渡段,为整首作品起到了加深层次,又产生推力的效果,就像给作品注入了一种远古的能量,推动着生活不断前进,生生不息又源源不止。
而从《九月》到《感谢生活》,卢庚戌是个人的声线,也已经到了一个最佳的状态。更为磁性和有厚度的声线,加上音域跨度极高的低音到高音纵深,也让作品同时可以体现出辽远和苍凉的意境。
当然,缪杰的和声,依然赋予了“水木年华”的作品,以独特的立体质感。而这次这首作品更大的不同,除了加入清华小校友陈秋桦这样的新成员,整首作品也以Full Band的形式进行呈现,卢庚戌负责电箱琴,陈秋桦演奏电吉他,缪杰则弹起了贝司,再加上三位一体的和声,一个全新的“水年年华”,也在二十年后上线了!
感谢音乐,感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