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镇化“下半场”开启,穗深城更各具特色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燕华

随着2020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镇化正式开启“下半场”。根据世邦魏理仕研究发现,“下半场”时期将是城镇化问题的集中期,首当其冲的是土地资源稀缺带来的发展约束。城市更新作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作为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主角”登台。

10月27日,CBRE世邦魏理仕在广州举办了“湾区焕新 应变而城”世邦魏理仕《城市更新白皮书》广州站首发仪式。

城镇化“下半场”开启,穗深城更各具特色

世邦魏理仕华南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肖伟表示,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发展基础差距较大,且同时受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市民需求偏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城市更新特征不尽相同。例如,大湾区两大核心城市广州、深圳的城市更新发展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广州更强调内容与场景的更新,如广州世邦魏理仕团队服务的广州·珠影园区城市更新项目,即基于老旧厂房在空间改造方面进行的创新尝试;深圳则更强调机制与路径的创新,如世邦魏理仕深圳团队之前服务的深圳罗湖人民南商圈复兴改造项目,就探索政企合作、利益统筹、柔性开发参与等路径实现更新改造。

厘清城市更新内涵 把脉落地实施难点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副董事陆韬表示,城市更新首先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作用是传承城市记忆,彰显风貌特色,保障民生权益,其次是追求可持续,乃至永续发展的城市经营模式,最后才是应对存量时代土地资源稀缺的具体开发方式和手段。而从内容上来看,除了传统的空间建筑等硬件方面的改造,更加重要的是功能、产业、环境等软件方面的更新。

陆韬强调,近些年来世邦魏理仕在城市更新领域有非常多的项目实践探索。通过服务诸多相关项目,世邦魏理仕总结出城市更新在实施落地端存在着三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是认知层面——认知的片面性及局限性导致城市更新在落地时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集中表现为开发过程中过度“房地产化”;第二,在实操层面,对于各类主体的参与度和包容度不足,对相关主体在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所拥有的权益及权利界定缺乏明确的指引;第三则是从评价层面来看,对于城市更新项目成效的评判维度倾向于单一化,经常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城更新政陆续出台 回归本源注重公益贡献

世邦魏理仕深圳战略顾问部董事许吉谦之表示,最近国家及各地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城市更新在落地实操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所以近期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及《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都释放出强烈的城市更新“去房地产化”信号,引导城市更新实践“回归本源”。未来城市更新将是更加注重公益性、内容丰富性及完善城市功能的深层次更新。

城镇化“下半场”开启,穗深城更各具特色

许吉谦之以深圳为例,指出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的城市更新项目将减少大拆大建,回归城市有机更新的良性机制,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双95%和公益贡献”等政策将有助于破解长久以来的拆迁难题,同时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高质量实施落地。

广州城更政府主导 搭建“1+1+N”体系

世邦魏理仕华南区商业部负责人钟廉军认为,中国各大城市在国家政策的引领指导下,分别针对地方特色制定了城市更新具体实施方案,以推动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中国城市更新的地域性特色。其中广州的城市更新呈现出 “三旧改造、政府主导”的特征。横向比较国内其他核心城市,广州属于追赶拓新型的城市,城市更新项目更侧重内容与场景,参与主体也呈现出政府监管、市场参与的特征。

钟廉军强调,在“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的更新特征下,广州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更模式逐渐成型,一方面将继续强化“政府主导、全面统筹”的模式,搭建“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通过国企主体引入外来优质规划、运营资源进行合作开发,有效提升城市更新工作品质;另一方面防止大拆大建,强调精细化运营及多方利益平衡,更加注重人文、社区、民生的理念及诉求,实现“柔性”更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绮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