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避居青岛的名人众多,其中的佼佼者有"三翰林两举人一圣人"。单说这两位举人,其中之一就是保住青岛城区免遭炸毁命运的张公制老人,另一位是陈蜚声,他书法造诣冠绝一时,在青岛可能名声不显,但在潍县老城可是鼎鼎大名。
陈蜚声出身潍县陈氏家族,家族以书宦立世,明清两代出了53位举人,其中进士19位,陈蜚声是最后一位进士。今天来说说,末代潍县进士陈蜚声的故事。
<h1>出身书宦世家,书法造诣深厚</h1>
陈蜚声(1864-1945),字翼如,号鹤侪,又号和斋,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祖籍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城胡家牌坊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朝廷任礼部祭司员外郎。宣统三年(1911),清廷厘定新官制,礼部改典礼院,陈蜚声任恩创恤科科长。
民国初年,陈蜚声迁居安丘,后被同乡潍城首富丁氏家族的丁星甫聘为私塾教师,丁星甫即潍坊十笏园主人,潍坊史地学者、教育家、藏书家丁锡田(1893-1941)就是他的学生。民国二十年(1931),潍县成立县志局,陈蜚声被聘为《潍县志》总编纂。1938年1月,日军侵占潍城,县志付梓后仅刊印数卷,即被迫停止出版。
陈蜚声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无过于他的书法造诣,陈自幼喜爱书法,尤其擅长欧书,临摹《道因法师碑》颇有心得,逐渐形成独特书风。潍坊市博物馆至今收藏有扇面作品。
<h1>十二世孙经商发迹如有神助</h1>
潍县陈氏家族,源自直隶沧州迁来此地的陈大观一族。陈大观,明代初年落户潍县老城北门大街,至第七代陈谭、陈深兄弟时,分为商贾科举两道,陈谭经商起家并供给弟弟陈深读书。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深中举,七年后中进士,初授山西洪洞县令,《潍县志》记载,其在任时"持守廉洁,爱民慎刑,不近豪势",政声考评极佳,改任朝廷御史,可惜未及任而病逝。此后,陈氏家族科举出仕不断,逐渐变为书宦世家。
潍县城隍庙街北,有一条小街称为"金巷子",源自陈氏家族十二世孙陈尚志。陈尚志自幼敦厚,因家境贫寒,不得已弃学经商,都说"无奸不商",陈尚志本分大度,不计小利,与人合伙多遭嫌弃,很快撤资散伙。
但是天道酬勤,没有十余年时间,陈尚志坚持自己的志向,居然一跃成为潍县富甲一方,关于他的致富经,潍县学者宋书升写道,"(陈尚志)虽不工心计,然贸易辄盈其息,好像有神灵暗中保佑。"看来陈尚志的发迹,必然有其道理,归结于神佑却是夸大其词。
<h1>发家致富不忘乡里人称"金巷子"</h1>
无论是否神助,陈尚志的经营确实光明正大,无可指摘。据说,某次有乡民到陈家店里购买,兑换的银子,是成色不足的散碎银两,店里伙计不想售卖,陈尚志见乡民不易,仍然按照足银给他交付的货物。
潍县城中有一赖汉,好吃懒做,坑蒙拐骗,甚至到陈氏店铺搅闹。某次陈尚志在街头看见他,将他叫到一旁讲明道理,谈及"大丈夫立身处世,当有作为",主动提出资助赖汉银两,作为养家本钱。赖汉感恩不尽,从此改邪归正。
据乾隆二十五年《潍坊志·卷二》载,乾隆三年潍县县令赖光表,在地方倡修学宫、文昌祠,并主持修造大于河石桥,沟通潍县至昌乐道路,陈尚志响应号召,捐助最多,县令赖光表特意题写"功崇学校"匾额赠送,悬挂于陈氏家族大门。乾隆十一年,扬州八怪郑板桥继任潍县知县,号召捐资修缮潍县老城城墙,陈尚志再次带头慷慨解囊,郑板桥感其义举,为陈尚志题写碑记。
陈尚志年老时,在老宅东侧修建"楫青轩"颐养天年,乡民为纪念陈家恩德,把临轩的小街起名为"金巷子",善举故事至今为人称道。
<h1>陈蜚声与沈钧儒同科进士</h1>
清末潍县最后一位进士陈蜚声,就是乡贤陈尚志一族的十八世孙。清代宗族内部有立嗣继承规则,族中子嗣单薄时,家中独子可以同时成为分支两房或多房的共同继承人,称为"兼祧"。陈蜚声自幼即出嗣给同族为兼祧子。
清光绪十七年(1891),陈蜚声攻读中举,四年后取得候选知县资格,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清廷废除科举之前,他有幸成为潍县最后两位进士之一。虽然是最末一科,但是同科进士中不乏影响历史的风云人物,比如中国民盟的重要创始人、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还有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
<h1>为官清风自律著史成就卓著</h1>
陈蜚声由礼部祠祭司行走,保升礼部员外郎,宣统后改任典礼院恩恤科长,官阶五品。累计在京任职七年,朝廷屡次考绩均为优秀,委托办理皇家典礼事务,包括科考、典仪、旌抚,乃至清末两宫大行,均处理妥当。任职期间,更是廉洁自守,清朝灭亡后他返回安丘,随身物品仅有"铺被一肩",别无财货长物。
民国十年(1921),陈蜚声因才华闻名乡里,被潍县首富、十笏园主人丁星甫聘为西席,教授丁锡田学习文史和地理诸学,将其培养成民国一代史学鸿儒,丁锡田在陈蜚声支持下,编纂《潍县历史谭》一书。陈蜚声本人致力于乡史研究,在世时收集整理山东本地乡贤著作若干,其中不乏古籍善本。
比较著名的,陈蜚声在民国十三年(1924)整理出版的《伏乘》一书。《伏乘》一书源自秦汉时期的济南郡大儒伏生,他在始皇焚书坑儒事件中,保存了孔子选编《尚书》二十九篇,后在伏生九旬高龄时,汉文帝派人将他保留的《尚书》整理成册。陈蜚声对伏生和《尚书》进行细致研究考证,为后世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h1>担任民国《潍县志》总编纂</h1>
盛世修史,民国成立以后,政府要求各地成立通志馆(即档案馆),对前代地方史志进行编修整理。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潍县主政县长王华安成立县志编委会,聘请陈蜚声等地方知名学者乡贤参加,编委会常务会组成人员是县长王华安、县教育局长高镜秋和地方学者陈蜚声,陈蜚声担任县志总纂。
陈蜚声吸收了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提出民国时代编修方志,应以人民为主。他和地方学者刘金第等人研究讨论后,确定了续修《潍县志》的总体框架与15个篇章细目,每篇下各有栏目,共计四十二卷本,一百余万字,陈蜚声止血严谨,凡收入史料莫不反复核对真实明确,堪称潍县地方的百科全书。
家乡沦陷坚持气节避居青岛
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战火延及潍县,陈蜚声隐居不出,以卖字为生。日伪当局闻知其名,几次请他出仕,均被拒绝。陈蜚声的同科进士王揖唐,受聘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专门来潍县做工作,但是陈蜚声洁身自好,始终不为所动。
不久之后,陈蜚声避居安丘祖母老家,终日沉浸于墨海砚田不问世事。而后又迁居青岛,仍然以卖字为生,俭贫度日。陈蜚声的书体饱含欧体气韵而别具一格,所书小楷兼融金文、秦篆、汉隶,在青岛广受追捧。民国书坛评价为"鹤侪(陈蜚声字)笔力能扛鼎"。
1945年,日本投降,八十一岁的陈蜚声在青病逝。在家乡潍县,留下了许多陈蜚声的墨宝,中堂楹联、条幅、斗方、扇面、匾额等,城里西马道"继志小学校"题字、南坝崖街"中华大戏院"匾额、南关月河崖"中华楼"匾额等,都是陈蜚声手笔。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是国内外拍卖场上的抢手货。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转发,不接受搬运式转载。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