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民國時期,避居青島的名人衆多,其中的佼佼者有"三翰林兩舉人一聖人"。單說這兩位舉人,其中之一就是保住青島城區免遭炸毀命運的張公制老人,另一位是陳蜚聲,他書法造詣冠絕一時,在青島可能名聲不顯,但在濰縣老城可是鼎鼎大名。

陳蜚聲出身濰縣陳氏家族,家族以書宦立世,明清兩代出了53位舉人,其中進士19位,陳蜚聲是最後一位進士。今天來說說,末代濰縣進士陳蜚聲的故事。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h1>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h1>

陳蜚聲(1864-1945),字翼如,号鶴侪,又号和齋,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祖籍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縣城胡家牌坊街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朝廷任禮部祭司員外郎。宣統三年(1911),清廷厘定新官制,禮部改典禮院,陳蜚聲任恩創恤科科長。

民國初年,陳蜚聲遷居安丘,後被同鄉濰城首富丁氏家族的丁星甫聘為私塾教師,丁星甫即濰坊十笏園主人,濰坊史地學者、教育家、藏書家丁錫田(1893-1941)就是他的學生。民國二十年(1931),濰縣成立縣志局,陳蜚聲被聘為《濰縣志》總編纂。1938年1月,日軍侵占濰城,縣志付梓後僅刊印數卷,即被迫停止出版。

陳蜚聲最令人稱道的地方,無過于他的書法造詣,陳自幼喜愛書法,尤其擅長歐書,臨摹《道因法師碑》頗有心得,逐漸形成獨特書風。濰坊市博物館至今收藏有扇面作品。

<h1>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h1>

濰縣陳氏家族,源自直隸滄州遷來此地的陳大觀一族。陳大觀,明代初年落戶濰縣老城北門大街,至第七代陳譚、陳深兄弟時,分為商賈科舉兩道,陳譚經商起家并供給弟弟陳深讀書。明嘉靖十三年(1534),陳深中舉,七年後中進士,初授山西洪洞縣令,《濰縣志》記載,其在任時"持守廉潔,愛民慎刑,不近豪勢",政聲考評極佳,改任朝廷禦史,可惜未及任而病逝。此後,陳氏家族科舉出仕不斷,逐漸變為書宦世家。

濰縣城隍廟街北,有一條小街稱為"金巷子",源自陳氏家族十二世孫陳尚志。陳尚志自幼敦厚,因家境貧寒,不得已棄學經商,都說"無奸不商",陳尚志本分大度,不計小利,與人合夥多遭嫌棄,很快撤資散夥。

但是天道酬勤,沒有十餘年時間,陳尚志堅持自己的志向,居然一躍成為濰縣富甲一方,關于他的緻富經,濰縣學者宋書升寫道,"(陳尚志)雖不工心計,然貿易辄盈其息,好像有神靈暗中保佑。"看來陳尚志的發迹,必然有其道理,歸結于神佑卻是誇大其詞。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h1>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h1>

無論是否神助,陳尚志的經營确實光明正大,無可指摘。據說,某次有鄉民到陳家店裡購買,兌換的銀子,是成色不足的散碎銀兩,店裡夥計不想售賣,陳尚志見鄉民不易,仍然按照足銀給他傳遞的貨物。

濰縣城中有一賴漢,好吃懶做,坑蒙拐騙,甚至到陳氏店鋪攪鬧。某次陳尚志在街頭看見他,将他叫到一旁講明道理,談及"大丈夫立身處世,當有作為",主動提出資助賴漢銀兩,作為養家本錢。賴漢感恩不盡,從此改邪歸正。

據乾隆二十五年《濰坊志·卷二》載,乾隆三年濰縣縣令賴光表,在地方倡修學宮、文昌祠,并主持修造大于河石橋,溝通濰縣至昌樂道路,陳尚志響應号召,捐助最多,縣令賴光表特意題寫"功崇學校"匾額贈送,懸挂于陳氏家族大門。乾隆十一年,揚州八怪鄭闆橋繼任濰縣知縣,号召捐資修繕濰縣老城城牆,陳尚志再次帶頭慷慨解囊,鄭闆橋感其義舉,為陳尚志題寫碑記。

陳尚志年老時,在老宅東側修建"楫青軒"頤養天年,鄉民為紀念陳家恩德,把臨軒的小街起名為"金巷子",善舉故事至今為人稱道。

<h1>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h1>

清末濰縣最後一位進士陳蜚聲,就是鄉賢陳尚志一族的十八世孫。清代宗族内部有立嗣繼承規則,族中子嗣單薄時,家中獨子可以同時成為分支兩房或多房的共同繼承人,稱為"兼祧"。陳蜚聲自幼即出嗣給同族為兼祧子。

清光緒十七年(1891),陳蜚聲攻讀中舉,四年後取得候選知縣資格,清光緒三十年(1904),在清廷廢除科舉之前,他有幸成為濰縣最後兩位進士之一。雖然是最末一科,但是同科進士中不乏影響曆史的風雲人物,比如中國民盟的重要創始人、新中國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還有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h1>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h1>

陳蜚聲由禮部祠祭司行走,保升禮部員外郎,宣統後改任典禮院恩恤科長,官階五品。累計在京任職七年,朝廷屢次考績均為優秀,委托辦理皇家典禮事務,包括科考、典儀、旌撫,乃至清末兩宮大行,均處理妥當。任職期間,更是廉潔自守,清朝滅亡後他傳回安丘,随身物品僅有"鋪被一肩",别無财貨長物。

民國十年(1921),陳蜚聲因才華聞名鄉裡,被濰縣首富、十笏園主人丁星甫聘為西席,教授丁錫田學習文史和地理諸學,将其培養成民國一代史學鴻儒,丁錫田在陳蜚聲支援下,編纂《濰縣曆史譚》一書。陳蜚聲本人緻力于鄉史研究,在世時收集整理山東本地鄉賢著作若幹,其中不乏古籍善本。

比較著名的,陳蜚聲在民國十三年(1924)整理出版的《伏乘》一書。《伏乘》一書源自秦漢時期的濟南郡大儒伏生,他在始皇焚書坑儒事件中,儲存了孔子選編《尚書》二十九篇,後在伏生九旬高齡時,漢文帝派人将他保留的《尚書》整理成冊。陳蜚聲對伏生和《尚書》進行細緻研究考證,為後世留下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h1>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h1>

盛世修史,民國成立以後,政府要求各地成立通志館(即檔案館),對前代地方史志進行編修整理。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濰縣主政縣長王華安成立縣志編委會,聘請陳蜚聲等地方知名學者鄉賢參加,編委會常務會組成人員是縣長王華安、縣教育局長高鏡秋和地方學者陳蜚聲,陳蜚聲擔任縣志總纂。

陳蜚聲吸收了新文化運動的新思想,提出民國時代編修方志,應以人民為主。他和地方學者劉金第等人研究讨論後,确定了續修《濰縣志》的總體架構與15個篇章細目,每篇下各有欄目,共計四十二卷本,一百餘萬字,陳蜚聲止血嚴謹,凡收入史料莫不反複核對真實明确,堪稱濰縣地方的百科全書。

家鄉淪陷堅持氣節避居青島

七七事變爆發後,侵華戰火延及濰縣,陳蜚聲隐居不出,以賣字為生。日僞當局聞知其名,幾次請他出仕,均被拒絕。陳蜚聲的同科進士王揖唐,受聘為僞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專門來濰縣做工作,但是陳蜚聲潔身自好,始終不為所動。

不久之後,陳蜚聲避居安丘祖母老家,終日沉浸于墨海硯田不問世事。而後又遷居青島,仍然以賣字為生,儉貧度日。陳蜚聲的書體飽含歐體氣韻而别具一格,所書小楷兼融金文、秦篆、漢隸,在青島廣受追捧。民國書壇評價為"鶴侪(陳蜚聲字)筆力能扛鼎"。

1945年,日本投降,八十一歲的陳蜚聲在青病逝。在家鄉濰縣,留下了許多陳蜚聲的墨寶,中堂楹聯、條幅、鬥方、扇面、匾額等,城裡西馬道"繼志國小校"題字、南壩崖街"中華大戲院"匾額、南關月河崖"中華樓"匾額等,都是陳蜚聲手筆。他的書法作品至今仍是國内外拍賣場上的搶手貨。

研修史志一貧如洗,面對侵略者高官厚祿,濰縣名士陳蜚聲會怎麼做出身書宦世家,書法造詣深厚十二世孫經商發迹如有神助發家緻富不忘鄉裡人稱"金巷子"陳蜚聲與沈鈞儒同科進士為官清風自律著史成就卓著擔任民國《濰縣志》總編纂

(原創作品,版權屬于頭條号"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歡迎轉發,不接受搬運式轉載。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公共資源,侵權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