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高岗在东北局改组后肩负的重任,及新领导班子面临的严峻形势</h1>
从西北高原的“黄土地”来到东北平原的“黑土地”,高岗由中共北满分局委员到升任东北局副书记,时间并不长(详情已在前文谈过,在此不赘述)。
这首先是因为中共领导全中国人民仅仅用四年的时间就打败了军事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国民党军,解放战争时间之短,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另一个原因,是毛泽东当年派高岗到东北,并不是让他这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守土一方的西北局书记仅仅负责东北的一个地区的工作,而是要让他在国共两党争夺大东北的战略决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岗后来经常自豪地对别人说,当年毛主席派他来东北时曾经对他说:“彭真已经先去了,你创建根据地有经验,你去帮帮他”。不管高岗说的是真是假,反正高岗的北满分局委员只当了半年多,就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东北局副书记。

林彪与高岗
中央对东北局改组的决定下达时,尚未就任的东北局书记林彪正带着前敌指挥部在五常(哈尔滨下属的县级市)。接中央指示后,东北局委托高岗和谭政到五常,迎接林彪到哈尔滨主持东北局的工作。
高岗与林彪等从前线回到东北局驻地哈尔滨时,正值国共双方达成的东北停战15天的协议正式生效,不过,虽然有了一个短暂的休整期,但局势依然十分严峻。
尽管当时我军除了全面控制着中东线及南满地区外,还控制了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西满和以延吉为中心的东满的大片土地,但国民党正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土匪的大部分部队虽然被击溃,但一些头目逃进了深山老林,网罗散兵游勇,伺机卷土重来;反奸清算运动刚刚开始,群众还没有更广泛地发动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许多干部和战士对东北斗争的复杂性、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期斗争和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的思想准备。
东北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哈尔滨开会(二排右起四为高岗)
因此,新一届东北局领导班子成立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以及更艰巨、更繁重的任务。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七七决议》起草的背景及重大作用</h1>
面对着仍然十分严峻的形势,调整后的东北局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统一东北党内的认识与行动,确定今后的方针和任务,1946年7月3日至11日在哈尔滨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由东北局书记林彪主持,在东北工作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19人及部分党政军高级干部出席了会议。
会前,东北局常委会委托陈云起草提交会议讨论的决议草案。由于当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着争论,为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东北形势与现状,陈云分别向各战区负责人了解了情况,征询具体意见,数易其稿,形成了决议草案并提交会议讨论。高岗在决议草案的形成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见。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了近一年来创造根据地及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经验教训,统一了思想,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林彪、高岗、陈云合影
7月7日,大会通过了陈云起草(高岗等人修改)的《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的决议》,即著名的《七七决议》。
《七七决议》首先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东北的形势,特别是东北敌强我弱及我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之处,指出:“目前双方虽尚在停战状态,但国民党仍在积极准备再进攻,东北广大地区的群众工作和土地问题的解决尚在开始阶段,我农村根据地尚不巩固。我干部中许多人不认识深入农村从事长期艰苦斗争,以建立根据地的必要和重要性”。并强调“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克服这些弱点,方能达到目的”。
《七七决议》在对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东北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提出了党在东北的当前任务是:“克服和战问题上的混乱思想,准备以长期艰苦斗争取得和平”,“无论目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内,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并再次针对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清问题进行警示:
“许多到达东北的干部,对于长期战争和艰苦工作没有认识,没有精神准备,不少人迷恋城市生活,缺乏下乡的决心,缺乏群众观点,干部中享乐腐化厌战的情绪在增长着,这是党内最危险的现象。干部中这些不良倾向的来源,一方面由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足,另一方面主要的由于不认识东北斗争的形势。目前应在干部中反复说明东北斗争形势,使干部认识东北斗争的尖锐性和长期性,认识能否发动农民是东北斗争成败的关键,农民不起来,我们在东北有失败的可能”。
陈云与他起草的《七七决议》
《七七决议》还指出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及其前途:“我们在东北已占先机之利,党领导了强大的军队,有几万外来和本地的干部,广大劳动人民尤迫切需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并说“只要我们全东北的干部认清东北的形势,团结一致,紧紧地与群众在一起,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向着奋斗目标前进,一定可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一定可以建立起巩固不拔的阵地,粉碎反动派的进攻,使东北和全国一起走上和平民主的新阶段”。
进而,“决议”号召党员干部们尽快投入到组织和发动群众(农民)的工作中去:“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掉皮鞋,换上农民的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
这次东北局扩大会议正确分析了所面临的战争形势,实事求是地总结出东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和平与战争、城市与乡村、发动群众、作战原则与指导方针等诸多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认识,把党中央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方针(关于毛主席制定“此方针”的相关背景已在之前的文章中详谈过,在此不赘述)与东北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这就使《七七决议》成为指导东北全党全军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h1 class="pgc-h-arrow-right">林彪、高岗贯彻落实《七七决议》精神,东北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h1>
7月11日,《七七决议》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从此成为指导东北党政军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一天,《东北日报》根据东北局7月会议的决定,以《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为题发表社论,号召东北全党全军进行深入动员,在各系统、各机关、各学校抽调大批干部,动员各干部学校一切能够下乡的学生,到农村去,到农民群众中去,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社论提出,只有广大农民发动起来,我们才能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东北局创办的刊物——《群众》
在决议精神指导下,为了配合《七七决议》的贯彻执行,更好地发动群众,东北局还于7月13日创办了第一份党内刊物——《群众》。东北局书记林彪亲自为《群众》撰写了《发刊词》。林彪的这个《发刊词》比较有水平,深入浅出,他是这么说的:
“出版党内刊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东北建党建军建设根据地的各种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最中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发动群众,所以把我们的刊物就叫做《群众》”。
“放在我们东北全党全军面前的任务就是建立根据地,建立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就是发动群众。我们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党在东北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今天我们在东北还没有根据地,还没有家。如果我们不赶快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自己的家,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就会有失败的危险。建立根据地就好比是为自己造房子,如果我们没有家,没有房子,就好比是流浪者,漂来漂去的二流子,遇到狂风暴雨,就会无家可归,无房子可住,就要被狂风吹掉,被暴雨淋死,遇到严寒冬天,就会冻死饿死。如果我们不赶快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自己的家,那么不仅我们会无处可走,死无葬身之地,而且东北人民也就不能翻身,不能有他的地位”。
林彪
“全党全军应该警惕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认识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拿出一切毅力来,一心一意,埋头苦干,痛下决心,到群众中去,务必在最短的期间内,建立我们自己的家,造成我们自己的房子,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到那时,我们就不怕任何狂风暴雨,我们就有力量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我们就一定能够胜利”。
7月27日,时任东北局副书记(兼常委会秘书长)的高岗作为东北局代表来到佳木斯(中共合江省委所在地)传达《七七决议》精神,并参加了当日的合江省委干部会议。根据《七七决议》和干部会议的决定,合江省委在会后从全省抽调了各级干部1500人,组成12个工作团,以打击地主恶霸和土地改革为抓手,下乡组织和发动群众。
高岗
可以说,《七七决议》的颁布掀起了东北全境干部大下乡、农村大规模土改的高潮,为我党赢得东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拥护、建设巩固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据8月29日东北局给中共中央的汇报,自《七七决议》实施后,“两个月来东北各地先后共有一万二千干部下乡。大部分县区都组织了工作团,都突破了一个或几个村屯,少数县已经做到了大部分或普遍分配了”。而到了同年11月,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已经将两千零六万亩土地分给了五百万无地少地农民,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仅仅过了四个月】。
随着《七七决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东北局各级党、政、军机关中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都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实行土改,建立人民武装,清剿土匪,掀起了广泛的土地改革和剿匪运动,形成了根据地建设的高潮。
按照东北局的分工,东北局副书记高岗于会后来到佳木斯传达贯彻会议精神。7月27日,高岗在中共合江省委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七七决议》的主要精神。会议围绕着《七七决议》和高岗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统一了思想。会后,合江省抽调了1500多名干部,组成了12个工作团,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从反奸清算入手,打击汉奸恶霸和大地主,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当时东北土改打出的标语——实现耕者有其田
一场前所未有的土地大革命,在东北大地上如急风暴雨般迅猛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