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新言“颜渊”二十一,萝卜/摄影
樊迟,樊须,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子夏,卜氏,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皋陶,上古时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和舜大致同时代,相传其圣贤之影响力不亚于尧、舜、禹,据说,是他构架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
伊尹,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乡”,繁体字是“鄉”,本章句“乡也”,这个“鄉”(乡)有通“嚮
”(向)解。“乡”通“向”,都还有“从前”、“之前”之含义。(部分理解,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力等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参考而得)
樊迟问孔子到底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自爱,一般人都能有,但能够爱他人,确实是种能力和境界,实属不易。爱人爱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由己心出发,关爱他人,就是“仁”的基本表现。
樊迟有问孔子什么是“知”?(也有说是通假智慧的“智”)
孔子说,“知人”。有自知之明,才能以己鉴人。《论语》“里仁”篇,“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也只有“仁者”有这能力,什么能力呢?能定义是非曲直、好人恶人。而普通人不行,下不了这个定义。为什么呢?因为仁者,是真正能在内心观察到善恶美丑并能有分辨的人,而不仁者,大多都是只重自我,只重私利之人,他们这些人的立场偏颇,无法公允的判断事物与人心。
樊迟听完,孔子所言简短之词“爱人”、“知人”,还是没太明白,孔子就继续解释:只要仁者能举正理,行正道,就可以纠偏邪门歪道,让那些偏颇、偏激之人识大体,行正路!
樊迟听完后,退下。其实他还是不太明白。见到子夏后就问子夏,“之前,我和孔夫子聊,问他什么可以称为‘知’,他就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说,霍!孔夫子这话说得可“深”了,涵义极其丰富!当初舜帝管理天下,从百姓之中,挑选出皋陶来协助管理天下,因皋陶知书达理,是仁义之士,所以舜帝以皋陶为榜样,天下都以仁人义士为榜样,自然不仁者就退避三舍,不在社会上祸害了,人们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而当商汤建立商朝,又从百姓中提拔了能人伊尹,伊尹也同样是仁义之士,可以为天下之表率,所以有他这样的人在管理国家,邪不压正,天下自然归于正途,“小人”、“不仁者”得不了势,自然也隐遁不危害社会了。
笔者按,君子修习“仁义”,先正己心,正己言行,然后正天下。这也许正是所谓,一人世界圆满了,人人世界也就圆满了。
萝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