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仁,子曰,夫妻。問知,子曰,知人《論語》新言“顔淵”二十一,蘿蔔/攝影
樊遲,樊須,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子夏,蔔氏,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臯陶,上古時代的政治家與思想家,和舜大緻同時代,相傳其聖賢之影響力不亞于堯、舜、禹,據說,是他構架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
伊尹,商朝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鄉”,繁體字是“鄉”,本章句“鄉也”,這個“鄉”(鄉)有通“嚮
”(向)解。“鄉”通“向”,都還有“從前”、“之前”之含義。(部分了解,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王力等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參考而得)
樊遲問孔子到底什麼是“仁”?
孔子說,“夫妻”。——自愛,一般人都能有,但能夠愛他人,确實是種能力和境界,實屬不易。夫妻愛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由己心出發,關愛他人,就是“仁”的基本表現。
樊遲有問孔子什麼是“知”?(也有說是通假智慧的“智”)
孔子說,“知人”。有自知之明,才能以己鑒人。《論語》“裡仁”篇,“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說,也隻有“仁者”有這能力,什麼能力呢?能定義是非曲直、好人惡人。而普通人不行,下不了這個定義。為什麼呢?因為仁者,是真正能在内心觀察到善惡美醜并能有分辨的人,而不仁者,大多都是隻重自我,隻重私利之人,他們這些人的立場偏頗,無法公允的判斷事物與人心。
樊遲聽完,孔子所言簡短之詞“夫妻”、“知人”,還是沒太明白,孔子就繼續解釋:隻要仁者能舉正理,行正道,就可以糾偏邪門歪道,讓那些偏頗、偏激之人識大體,行正路!
樊遲聽完後,退下。其實他還是不太明白。見到子夏後就問子夏,“之前,我和孔夫子聊,問他什麼可以稱為‘知’,他就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子夏說,霍!孔夫子這話說得可“深”了,涵義極其豐富!當初舜帝管理天下,從百姓之中,挑選出臯陶來協助管理天下,因臯陶知書達理,是仁義之士,是以舜帝以臯陶為榜樣,天下都以仁人義士為榜樣,自然不仁者就退避三舍,不在社會上禍害了,人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而當商湯建立商朝,又從百姓中提拔了能人伊尹,伊尹也同樣是仁義之士,可以為天下之表率,是以有他這樣的人在管理國家,邪不壓正,天下自然歸于正途,“小人”、“不仁者”得不了勢,自然也隐遁不危害社會了。
筆者按,君子修習“仁義”,先正己心,正己言行,然後正天下。這也許正是所謂,一人世界圓滿了,人人世界也就圓滿了。
蘿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