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组成的所谓“四国联盟”仍然是一个停留在非常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联盟在不断地“拉扯”中仍然是朝着更加紧密,意义愈发实际的方向发展的。
比如说,整个马拉巴尔军演前后莫迪当局的立场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开始是拒绝直接派兵参加军演,理由是不希望过多挑衅中国,要回避四国联盟的军事同盟性质。
就像当时印方官员在公开场合的口径一样,对于四国联盟的口径就是“多边合作框架”,对美国发出的希望印军参加演习的邀约也只是反复推托之后仅同意派出军官代表团观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迪当局便一点点“倒向美国”,等到“马拉巴尔-2021”军演第一阶段正式开始的时候,他们不仅派出了军官代表团观摩军演并与美军同行亲切交流。
而且还从本土起飞了几架P-8I反潜巡逻机飞越5000公里距离抵达菲律宾海参加演习,而等到马拉巴尔军演后期的时候,干脆印度海军直接派兵参加演习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莫迪当局对四国联盟的态度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最开始对其军事联盟底色的闭口不谈,到毫不避讳这一点,再到完全承认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暂且不谈,日益趋近于美国,印美军事同盟已经给中国西北高原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以底线思维的角度看,中国甚至需要考虑未来可能的“双线作战”,也就是东边一个美国、西边一个印度。
美国方面,此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在访问印度的时候曾透露了未来美军的一点动向:美国海军将协调各战区现有作战单位的战备执勤周期,在未来几年内将60%的作战力量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用来遏制中国。
印度方面,虽然说中印两国在所有领域都有巨大差距,理论上讲印度无论如何不可能觊觎中国,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西北方向是中国军事部署的一个薄弱区域。
举个例子,中印边境上,中国的驻军力量相比印度就非常少,数个边防团的当面之敌,是印军的数个集团军,以及在中印边境实控线200公里距离内星罗棋布的数十个印军机场。
印度空军的战斗机起飞抵达前线只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在西北边境的空防比较薄弱,整个高原地区的军用机场用一根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高原地区的空军基地在战时能够运作的战机数量是较之印军远远不如的。
西北空防很大程度上依赖位于成都的大型空军基地,但这个基地距离中印边境就比较远了,到边境东段的距离是1500公里左右,而到中印边境西段的距离则达到了2500公里,这就意味着任何在该地区的空中行动都必须依赖加油机才能展开。
实话实说,以现在解放军的加油机队规模,不可能支持从成都一线空军基地起飞的解放军战机直接投入到中印边境西段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去。
这就是目前中印边境上的军事态势,虽然国家实力、军队装备、技战术水平方面印军都绝对称不上是解放军的对手,但这一中国在国防建设中长期以来比较靠后的一个地区,在中印关系恶化的这段时间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软肋。
一些印度官员、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
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虽然从国家经济、产业水平、工业产值等很多方面印度相比中国的差距可能比1962年更大,但仅仅是考虑中印边境的军事态势,印度已经是局部占优了,毕竟这么多年的投入不是白做的。
中印边境并不是中国主要的军事威胁方向,但印度是非常重视这个方向的,一直以来他们都把中国当做是自己最大的假想敌,1962年的惨败对于印度而言仍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在可能的冲突中,在这片高原战场上击败解放军,印度发展建设了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化山地作战部队,总兵力超过六位数,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陆军总兵力。
中国的国家安全感主要还是来源于上一次大战的经验,以及巨大的国力差距给我们的安全感,但这并不是说在军事上我们就完全高枕无忧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印度为中印一战准备了这么多年,总还是有那么点东西了。
参考下历史吧,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与美国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但拼尽全力放手一搏的日本,还是在珍珠港给美国带去了惊喜,偷袭珍珠港至今对美国都是堪比911事件的国耻。
印度如果放手一搏的话,在边境上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更何况他们还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实际上对印军事斗争的难度确实是大大增加的时期,如果因为1962年那次自卫反击战的经验就轻视印度,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惨痛的历史教训。
印度这个国家虽然现在还很落后,但未来可期。在我看来,长远地看印度几乎必然成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最大的三个风险之一。
不要认为现在的印度弱小以后就一定弱小,如果说把时间回溯到1949年,当时绝对没有人认为新生的中国能在一年多之后的朝鲜战场上痛击美军,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民国时代那个内忧外困的中国。
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个1944年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时候仍然被一场渝桂湘战役给打穿的国军。同样的,把时间回溯到1970年,也不会有人认为中国将在短短50年之后成为美国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竟然完成了苏联都没有完成的一些目标,建立起一支在技术水平上相比美军都互有胜负的军队,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个几乎被排除出国际经济体系,独立于美、苏两大阵营之外艰难地完成初步工业化的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未来也就最多拥有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
现在我们当然事后当然会说:以中国的领土面积、人口总量等很多先天因素的支撑,这个国家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能发展强大,就像我们去解释为什么1945年的时候弱小的中国就已经被美苏承认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原因一样。
同样的,我们看看现在的印度,与过去的中国是何其相似?他们也有着广阔的领土,十几亿人口,印度是一个内政混乱不堪,人民蒙昧的国家,时至今日他们竟然还要依靠印度教来团结人民!印度缺的只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机会。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完成了国家现代化建构的印度同样是一支不容轻视的力量,届时其与中国的相对地缘位置,印度必然会对中国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就算暂时还不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至少也会严重冲击中国的中东战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印关系本来就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比如说两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相似的生态位,地缘政治上印度也将中国视为其整肃南亚世界的主要障碍。
因为这些原因,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国在边境上发生过很多次摩擦、争端。
此前一段时间的中印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而从这次会谈的名字,“十三轮”,我们也应该知道,两国的边境纠纷由来已久,此前已经举行过很多次相关会议。
现在美国整体上已经完全明确了“特朗普式”的对华政策,建制派出身的拜登总统用大半年时间证明了他们在对华政策上与特朗普没有任何区别,美印两国结成同盟,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现状已经明确。
这也是美国重视印度这个盟友的原因,从实际行动来讲,美国对“美印联盟”的重视是堪比“美日同盟”的,因为这是美国开辟对华“第二战场”的唯一一个机会。
无论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对美国多么忠诚,他们都只能是西太平洋海上对华封锁线的棋子,现阶段这两个国家在军事上对美国的帮助也相对有限,日本尚且作为一个军事基地群对美国还是非常重要的支点,澳大利亚是真的没什么用场。
而美国想要发展的另一个同盟-越南,则是根本不可能与中国交恶的,上一次改革开放前夕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说彻底打断了越南的脊梁骨。
现在的越南军备废弛,根本不可能与解放军一战,还不如印度,对于目前在军事态势上已经失去了很多优势,对华军事斗争缺乏突破点的美国,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的把中印边境变成“战场”。
而西线恰恰就是中国的弱点,东南沿海方向中国经营了几十年时间的军事部署体系,对海、防空各方面配置都已经非常健全,包括6个航空团共计150架轰-6与多种型号的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组成的海防体系。
以及数十个机场四位数水平的战术战斗机运作能力,实话说相比起当面之敌而言是有不小优势的,仅仅是确保海军的军舰能在中国近海活动就需要投入海量的战略打击力量。
瘫痪中国沿海500公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军用机场,这个目标对于现在的美军来说,除非使用核武器否则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但西线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缺乏空军基地,其实也缺乏陆军大规模集结所需要的前进节点,根据2017与2020两次中印边境冲突期间解放军跨战区调度演习的经验,以铁路网、公路网、空运等所有手段为依托短时间内从中部地区调集上高原的作战力量。
大抵就是一两个集团军的水平,真到了两线开战的时候因为绝大部分的航空兵将确保东南沿海的安全,西线可能将被迫需要陆军在缺乏制空权与支援的情况下作战。
基本上就是防守有余但缺乏进攻能力的局面,当然了,这和边境线附近几个边防团面对印军及各集团军的情况相比不算的什么。
但仍然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按理来说2021年技术水平和规模的中国空军相比印军应该是压倒性的优势,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机队规模而言都是如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西线对印方向军事斗争准备不足。
这可能给未来埋下不小的隐患,因为如果说美印两国军事合作日益深入的话,未来印军的作战能力相比现在恐怕会有一个长足的提升,美国毕竟还是家大业大,有很多东西能拿出来给印度,而印度正好是什么都缺就唯独不缺人,这两家一合计起来还是很让人担忧的。
中国能做的,除了在西北高原建设几个大型的空军基地作为区域军事行动的有力支撑以外,在外交上也应该积极分化美印同盟,这并不是特别困难,因为他们之间也存在那么一点根本性矛盾。
当年尼赫鲁总理曾就美印关系进行过评价,认为两国关系的死结在于对印度洋的势力划分,印度将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领海。
而美国作为海权国家不可能接受印度的海洋主张,这是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哪怕现在其实也在部分阻碍着美印军事同盟的成型,这也是为什么近段时间美国一直派出海军的文职官员与印度同行谈海上合作。
相比起考虑在战场上拼命,在外交层面上防患于未然是更好的选择,毕竟中国也是一个经济极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家,对战争的消费能力非常薄弱,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就算真的战场上打赢了,战略上也不见得能讨到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