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鲱鱼爆发病防控技术 - 沈秀军

黄疸爆炸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沈秀军

黄鲱鱼分布于我国各主要水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今年春至今,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黄疸死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各级水产专家一直深入到一线流行病学调查,及时调查病害,分析病因,制定防治方案,我市县水产技术部门按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渔业研究部。 研究所4月26日黄鲱鱼病诊断报告和5月9日三级黄鲱鱼疫情防控分析,结合前期防控工作实践,专门制定黄鲱鱼疫情防控技术供农民参考。

黄鲱鱼爆发病防控技术 - 沈秀军

一、黄疸发作的主要症状及诊断

病鱼出群,慢慢游,或静静地躺在池边;病鱼头红或黑,体表皮肤溃疡,浑身有粘液,体色发黄或脱色;亲吻结束,嘴巴充血,下巴,帽子充血;丝质基本清澈正常,偶尔看到蛞蝓丝肿胀,有少许粘液,伴有少量轮虫感染;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溃烂和炎症;腹部脂肪的显着积累,有时严重腹水;胃,肠内没有食物,有时充满粘液;和肠发红和肿胀,肛门发红和出血,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肾脏坏死扩大和胆囊大。大多数病态黄疸具有常见细菌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如"头部穿孔",腹水,腐烂性皮肤病等。

该实验室分离出多种细菌病原体,包括Vetsto单核细胞细菌,爱德华时代细菌,志贺样邻居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二、黄鲱鱼病因分析

(1)病池一般为高密度单一养殖方式,单亩产量1500公斤以上,密度过高,品种单一;

(2)池塘管理不善,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低,溶解氧低,理化指标过多。池塘冬季基本未经高温消毒,黄疸播种前未养殖浮游生物和有益微生物,(三)3月底至4月初温升期过大,黄疸进食正常时,缺乏保健措施,预防不及时进行;

(4)养殖者使用网箱、网、网等作业造成鱼体伤害,致病菌或者病毒感染的;

(5)疾病发生后缺乏科学诊断,药物滥用和加重。

养殖密度过大、投食量过大、外部刺激(水质、用药不当和人工刺激)是发病的主要条件,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鱼类体质下降、免疫水平下降、爱德华时代细菌感染和多种病原菌引起的黄疸病爆发。

三、黄鲱鱼病防治方法

(一) 无病预防

1、在鱼类放生前彻底清理池塘,改善池塘基质环境,用生物有机肥培育浮游生物和有益微生物;

2.控制放养密度,池塘养殖方式适于每亩产量750-1250公斤;

3、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体适当的透明度和足够的溶解氧,确保水体处于脂肪、活体、嫩滑清新的状态;

4.饲料优质饲料,避免过度投喂,特别是投饲旺盛时要控制饲料量,日喂养量应控制在1.5%以内;

5、定期添加多维、多糖和天然植物抗菌(抗病毒)药物,增强鱼体的抗药性;

6.不要使用昆虫、氯制剂、硫酸铜等高刺激性药物,不同时间多种药物混合使用,避免鱼应激;

7. 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播种释放时浸泡免疫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二) 发病率的处理

根据池塘面积、水深、水质、水温和天气情况准确计算用药量,准确用药。洒洒消毒剂主要有三种方式,服用抗生素和中草药。

1.在整个游泳池中撒上消毒剂,如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或生石灰,以杀死病原体。在泄漏生石灰之前,测量并确认池塘水体的pH值不超过8.5;

2.服用氟苯抗菌药物,参考用药说明,保证用药准确,时间4-5天适宜;

3.服用天然植物抗菌(抗病毒)药物,如鱼腥草、大黄、黄疸、大绿叶、板蓝根等化合物。可采用开水混合饲料饲料或超微粉混合饲料喂养。剂量为0.5g-0.8g/kg鱼重,连续喂食5-6天。

四、黄鲱病防治等措施

(1)死鱼处理无污染。及时将鱼从死鱼中取出,生石灰消毒深埋,避免进一步感染。

(2)养殖工具的消毒。养殖工具应彻底消毒和暴露,受感染池塘的水体应随意释放到公共沟渠中,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3)尽快上市。养殖者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及时捕获健康的成年鱼进入市场,从而减少损失。

(4)尽快恢复生产。当病塘黄疸死亡率超过70%时,养殖户可采取措施对水体进行消毒,对干塘后池塘底部进行消毒,补足新型水培肥的水质,开展新一轮水产养殖生产。

(5)保证苗木的质量。对于新推出的黄疸苗,要保证幼苗的健康,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