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爆炸性疾病的防控技術
沈秀軍
黃鲱魚分布于我國各主要水系,特别是長江中下遊,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淡水養殖魚類。今年春至今,全國各地出現了大規模黃疸死亡事件,事件發生後,各級水産專家一直深入到一線流行病學調查,及時調查病害,分析病因,制定防治方案,我市縣水産技術部門按照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漁業研究部。 研究所4月26日黃鲱魚病診斷報告和5月9日三級黃鲱魚疫情防控分析,結合前期防控工作實踐,專門制定黃鲱魚疫情防控技術供農民參考。

一、黃疸發作的主要症狀及診斷
病魚出群,慢慢遊,或靜靜地躺在池邊;病魚頭紅或黑,體表皮膚潰瘍,渾身有粘液,體色發黃或脫色;親吻結束,嘴巴充血,下巴,帽子充血;絲質基本清澈正常,偶爾看到蛞蝓絲腫脹,有少許粘液,伴有少量輪蟲感染;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潰爛和發炎;腹部脂肪的顯着積累,有時嚴重腹水;胃,腸内沒有食物,有時充滿粘液;和腸發紅和腫脹,肛門發紅和出血,肝髒失血,脾髒發黑,腎髒壞死擴大和膽囊大。大多數病态黃疸具有常見細菌性疾病的典型症狀,如"頭部穿孔",腹水,腐爛性皮膚病等。
該實驗室分離出多種細菌病原體,包括Vetsto單核細胞細菌,愛德華時代細菌,志賀樣鄰居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二、黃鲱魚病因分析
(1)病池一般為高密度單一養殖方式,單畝産量1500公斤以上,密度過高,品種單一;
(2)池塘管理不善,水質惡化,水體透明度低,溶解氧低,理化名額過多。池塘冬季基本未經高溫消毒,黃疸播種前未養殖浮遊生物和有益微生物,(三)3月底至4月初溫升期過大,黃疸進食正常時,缺乏保健措施,預防不及時進行;
(4)養殖者使用網箱、網、網等作業造成魚體傷害,緻病菌或者病毒感染的;
(5)疾病發生後缺乏科學診斷,藥物濫用和加重。
養殖密度過大、投食量過大、外部刺激(水質、用藥不當和人工刺激)是發病的主要條件,這三個因素綜合作用下魚類體質下降、免疫水準下降、愛德華時代細菌感染和多種病原菌引起的黃疸病爆發。
三、黃鲱魚病防治方法
(一) 無病預防
1、在魚類放生前徹底清理池塘,改善池塘基質環境,用生物有機肥培育浮遊生物和有益微生物;
2.控制放養密度,池塘養殖方式适于每畝産量750-1250公斤;
3、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應用微生态制劑調節水質,保持水體适當的透明度和足夠的溶解氧,確定水體處于脂肪、活體、嫩滑清新的狀态;
4.飼料優質飼料,避免過度投喂,特别是投飼旺盛時要控制飼料量,日喂養量應控制在1.5%以内;
5、定期添加多元、多糖和天然植物抗菌(抗病毒)藥物,增強魚體的抗藥性;
6.不要使用昆蟲、氯制劑、硫酸銅等高刺激性藥物,不同時間多種藥物混合使用,避免魚應激;
7. 有條件的農民可以在播種釋放時浸泡免疫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二) 發病率的處理
根據池塘面積、水深、水質、水溫和天氣情況準确計算用藥量,準确用藥。灑灑消毒劑主要有三種方式,服用抗生素和中草藥。
1.在整個遊泳池中撒上消毒劑,如聚維酮碘,二氧化氯或生石灰,以殺死病原體。在洩漏生石灰之前,測量并确認池塘水體的pH值不超過8.5;
2.服用氟苯抗菌藥物,參考用藥說明,保證用藥準确,時間4-5天适宜;
3.服用天然植物抗菌(抗病毒)藥物,如魚腥草、大黃、黃疸、大綠葉、闆藍根等化合物。可采用開水混合飼料飼料或超微粉混合飼料喂養。劑量為0.5g-0.8g/kg魚重,連續喂食5-6天。
四、黃鲱病防治等措施
(1)死魚處理無污染。及時将魚從死魚中取出,生石灰消毒深埋,避免進一步感染。
(2)養殖工具的消毒。養殖工具應徹底消毒和暴露,受感染池塘的水體應随意釋放到公共溝渠中,以防止病原體傳播。
(3)盡快上市。養殖者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及時捕獲健康的成年魚進入市場,進而減少損失。
(4)盡快恢複生産。當病塘黃疸死亡率超過70%時,養殖戶可采取措施對水體進行消毒,對幹塘後池塘底部進行消毒,補足新型水培肥的水質,開展新一輪水産養殖生産。
(5)保證苗木的品質。對于新推出的黃疸苗,要保證幼苗的健康,從源頭上控制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