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性条件下,氯溶解在水中产生次氯酸(HClO),溶液显示酸度,在碱性条件下,氯气溶解在水中产生次氯酸根离子(ClO-)。
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因此次氯酸根(ClO-,也带负电荷)不容易进入细胞,而次氯酸(HClO)是穿透细胞膜的中性小分子,进入细胞内部,并与其内部DNA和线粒体反应死亡。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氯同样有效的情况下,次氯酸(HClO)比次氯酸钠(NaClO)更杀菌。
次氯酸的氧化,就像子弹已经上膛的机枪一样,可以随时发射,很快子弹就消失了。为了克服次氯酸易降解的问题,最早研制的次氯酸盐作为消毒水,以漂白剂为代表,已成为市场上重要的消毒剂之一,但漂白酸的碱度往往在pH11、12之间,碱性太容易损伤皮肤,残留量非常高, 更适合用于成分的消毒。后来,由于电解技术的改进,利用电解次氯酸实现了目前的做法,解决了次氯酸的最大弱点——易降解,因此发展出弱酸次氯酸水。虽然次氯酸的浓度远低于次氯酸根,但其降解速度的问题仍然过快,即使使用封闭的避光容器,总游离氯含量往往不到半个月。
次氯酸微酸是次氯酸易降解的最佳溶液,要密封挡光容器,往往半年时间其总游离氯含量只降解一半,最重要的是使用消毒浓度等酸性次氯酸溶液的浓度不高多少。这是因为我们隐藏了可生物降解的次氯酸,使其不会立即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当细菌消耗次氯酸时,我们将次氯酸根转化为次氯酸,从而使循环既能保持良好的消毒效果,又能保持保存效果。
亲水性病毒主要包括甲型肝炎、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等病原菌;
促脂病毒主要包括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等病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