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作者:阿珍说史

黄权跟随刘备伐吴,被吴军断了后路不能回蜀汉的时候选择投降曹魏,黄权降魏之后深受曹丕的器重,封育阳侯,后来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黄权在正史中的记载和《三国演义》差不多,在蜀汉和在曹魏都深受器重,封候拜将,结局也很完美。按理说他一个降将,投降之后又没有立过什么功劳,曹丕只给他一个虚职就可以,为什么还要给他封侯,还拜为车骑将军这种最高级别武将的官职,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黄权他是益州本土巴西郡阆中人,就是张飞镇守的那个阆中。黄权年轻时任巴西郡吏,后来被刘璋看上了征召为自己的主簿,属于刘璋的贴身秘书和参谋之类的职务,这样看来黄权是凭能力被刘璋看上的,属于那种年轻有为的。建安十六年(211年),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刘备入蜀抵抗汉中的张鲁,黄权劝谏刘璋:“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他劝刘璋千万不要请当时任左将军的刘备入蜀,要是刘备来了,以他的骁勇如果让他做部下,肯定满足不了他,如果待他如上宾,主公就有危险,现在我们应该加强边境防御,静等时局稳定。可惜刘璋没有听从,依然决定派法正迎接刘备,把黄权外放到广汉县做县长。

结果第二年刘备和刘璋就撕破脸皮,反目成仇,益州各郡县要不被攻破,要不望风而降。唯独黄权死守广汉拒刘备,等到刘璋投降后自己在投降,刘备见黄权忠勇,封为偏将军。也是从这次开始刘备对他另眼相待,后来曹丕善待他也是知道他忠义勇敢。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军来抢张鲁的汉中,张鲁战败跑到巴中去了,黄权跟刘备献计:“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汉中是军事重镇,如果失去汉中,三巴就有威胁,如同割了蜀国的肉,被断了手足,刘备称善。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等黄权到了巴中之后张鲁已经回南郑投降曹操了。

接着,刘备击破巴郡賨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发动汉中之战。汉中之战在三国史上是非常重要和激烈的一场大战,三国两位雄主亲帅大军坐镇指挥的一场战争。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战略部署,夺了汉中再趁机拿下益州,而对于刘备来说更重要,是立国之战,容不得马虎。所以为什么曹操和刘备都会如此重视,后来诸葛亮北伐汉中就是老巢,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的结果是曹操的心腹族弟,虎步关右的名将夏侯渊被刘备部下老将黄忠阵斩。曹操慢慢失去了战略优势,最终刘备胜出拿下汉中,之后称王汉中,达到人生巅峰。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我们所熟悉的汉中之战是法正主谋,是最大的功臣,《三国志》记载:“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这可能可能有夸张的成分,破杀杜濩、朴胡,杀夏侯渊这些都是刘备亲自统兵的,法正是一直跟在刘备身边,两人还亲自上火线,而且形影不离。再从刘备称汉中王看看法正和黄权的职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是真正的权倾朝野,宰相加卫戍司令。但不得否认黄权的功劳,汉中之战的功劳黄权应该出过比较关键性的计谋。他跟随刘璋的时候就没少出主意,是属于儒将类型的人才。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史称昭烈皇帝。刘备打着替关羽报仇的口号准备伐吴,此时反对的人有赵云和黄权,诸葛亮应该也劝过刘备,可能没有明面反对。黄权进言:“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他上书刘备吴国人彪悍水军又强,能进能退,他请求自己先带兵去前线伐吴探探虚实,要刘备坐镇后方指挥,如果战事顺利陛下再挥师东进不迟。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但是刘备伐吴决心已定,谁劝也没用,赵云劝谏都被贬职了。刘备虽然没有听黄权的建议,但还是任命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一南一北好有个照应。第二年,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夷陵,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陆逊一把大火烧光了刘备所以心血。黄权看到刘备已经回蜀,他准备撤回蜀汉,被吴国阻拦,走投无路之下只得降魏。

当黄权降魏的消息传来之后,执法部门上书要逮捕黄权家人,刘备不同意,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然后待他家人如此,这是刘备的长处大肚能容人。黄权降魏之后曹丕非常高兴,就问他“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先生从逆境中来归顺是想效仿陈平和韩信吗?黄权回答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我受到刘备厚待,不可能投降仇人吴国,回蜀国又又回不去,所以归降。而且我还是败军之将,被免死已经很幸运了,哪敢仰慕古人。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其实曹丕这话问的很有深度,因为陈平和韩信曾经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不得志投靠刘邦的。曹丕这么问就是想看黄权是怎么回答的,结果黄权回答的非常巧妙,是走投无路才来的,不是不得志,刘备对他非常好。这番对话之后曹丕非常欣赏他,任命黄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一来就封候拜将,待遇非常高。

蜀汉那边投降的人跟黄权说你家人已经被刘备杀了,黄权从来不相信这是真的。曹丕让黄权发丧,黄权不同意,他对曹丕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我与刘备和诸葛亮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他们明白我的本志。这件事情没有得到证实,请允许我暂不发丧。后来黄权打听到消息,刘备不仅没有杀他家人,而且还善待他家人。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去世,曹魏群臣交相庆祝,只有黄权沉默不语。刘备是他们的劲敌,曹操都没能在刘备那里讨到好处,他一死大家都高兴。曹丕发现黄权有气量,想吓唬吓唬他,就让人召见他。黄权走在路上的时候,催他他使者一个接一个的来,在路上交错奔驰。属官和侍从们哪见过这架势,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举止颜色自若。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司马懿也非常器重他,问他:“蜀中有卿辈几人?”,蜀汉像你这种人才有几人?权笑着回答:“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没想到名公这么看得起我。这司马懿也没安好心,这种问题黄权回答几个人都会有问题,可黄权智商高,避开不正面回答,司马懿也不好说什么,也确实佩服黄权应变能力和初心。后来司马懿跟诸葛亮写书信的时候提到黄权:“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黄公衡(黄权字公衡)快言快语是个爽快人,每次谈到你都要站起来夸赞你,而且总是赞不离口。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二年,正始元年,黄权去世,谥号“景”,史书没有记载生辰年龄,儿子黄邕袭封黄权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黄权在蜀国的儿子黄崇,在蜀汉得到善待官至尚书郎。而且黄崇非常争气,有骨气,没有辱没先祖和父亲黄权,更没有愧对刘备的善待和蜀汉的栽培。在蜀汉亡国之即和一帮子功臣之后,张飞的孙子张遵,李恢的侄子李球一起,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带领下跟邓艾在绵竹决战。这帮功臣之后没有一个愧对国家和先祖的,全部战死沙场,没一个孬种。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他们都是明知会战死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为国尽忠。还有赵云的次子赵统也跟随姜维在沓中的时候战死,他们那种为国赴死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黄权在投降之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曹丕的信任和器重,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他虽然是主动投降,但是迫不得已,投降的时候不是选择跟蜀汉有仇的吴国而且投魏,这样就占了道义上优势。最开始跟随刘璋的时候就死守广汉,等刘璋投降以后他再投降,这样就尽了忠。第二、就算投降魏国,依旧没有忘记祖国,依旧感激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和诸葛亮的同事情谊,后来司马懿写给诸葛亮的信中也提到黄权对诸葛亮毕恭毕敬。

第三、不管曹丕如何试探他,始终保持君子风度,试探过他几次都是如此。他虽然几次易主都不忘初心,刘璋想迎刘备入蜀的时候,黄权劝谏他不要这样做,可惜刘璋没听他的。刘备伐吴的时候又劝谏刘备也不听,夷陵之战被迫投降曹魏也没有忘记蜀汉和刘备。三次易主都坚持本性,该劝谏的一定会劝谏,并没有三心二意,而是坚持原则。

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后家人被刘备善待,其子黄崇赤胆忠心战死绵竹。

曹丕器重黄权首先是善待降将博得名声,其次是黄权确实有器量,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可能黄权降魏之后给曹丕出过不少计谋,黄权给人的感觉就是个文官,其实错了,首先他是个将领和谋士,其次才是文官,他能文能武,是位儒将。他虽然在魏国没有带过兵,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出谋划策过。所以综合黄权的人品曹丕才会如果厚待他,给他封候拜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