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的根由

作者:历史艺术家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四次大的浩劫。而最为声势浩大,也最血腥的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也许是因为当时的鲜卑政权还带有明显的野蛮文化吧。直接不给佛一点生存的机会。而后世两武一世准确的说,不是灭佛而是倒佛。至少还可以保留一部分寺庙和僧侣。

由于历史的原因。僧侣是不收税赋也不服徭役的。当然,这个历史的具体原因可以解释为统治者的需要。就佛教的教义来讲,讲究众生平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割肉喂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是很符合底层人民的意识形态的。毕竟底层人民的生活很不易,还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寄托的。而作为统治者来讲,肯定希望自己的人民可以人人都舍己为人,逆来顺受的过完一辈子。所以佛教和统治者就一拍而合。我给你政策,你给我宣传意识形态。但这种合作仅限于和平时代。

而我们的这位北魏雄主,开始也是信奉佛教的。但是他不是一位守成之主,而是一位开拓之主。他需要的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需要的是弯刀战马!

盛世和尚敛财乱世道士下山。这句话精确的概括了两大宗教的对立。也暗示了两大宗教千年的争斗。

而恰恰当时拓跋焘手下最信任最得力的大臣——崔浩。就是一位虔诚的道家居士。就像两个做生意的人一样。蛋糕就那么大。你吃多一口我就吃少一口。背地里。总是会恶意中伤。于是,作为道家的代言人,崔浩就明里暗里都给皇帝上政治课。由于当时拓跋焘的南征北战。导致大量的人口损失。而为了逃避战乱。大量的青壮年跑到寺庙去当和尚。进而导致寺庙的僧侣越来越多,田产越来越多,房屋越来越多。而国家征战招募的士兵越来越少。质量远不及跑到庙里当和尚的青壮年。为统治者的拓跋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于是越来越厌恶佛教的发展。再加上信奉道教的崔浩的条条分析。拓跋焘就慢慢改为信奉的道教。直到此时,他其实也没有灭火的打算,只是心里有些愤愤而已。还需要一根导火索。

这根导火索很快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出身卢水胡的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发动起义,反对北魏统治,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大军驻扎长安时,在一处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人,抄没寺庙财产。在抄没寺庙财产的过程中又发现寺庙里有州郡牧守以及富人所寄藏的财物巨量。这还得了?于是在崔浩的建言下,整个长安城的佛寺受到波及,经卷被焚烧、僧人被处死、佛像被毁坏。瞌睡来了递枕头,我正愁没人没钱没兵。想弄你找不了借口,现在好了。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以九州天命正统的名义,将这场灭佛行动推向北魏全境。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僧侣,并限期交出私匿的僧侣,若有隐瞒,诛灭全门!这是一点后门都不留的节奏。!

历史记载,有两三百万的僧侣在这次灭佛运动中被揪了出来。占当时总人口的1/10。想想这个比例。这是多么庞大的劳动力啊!要多少土地和多少金钱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并且,古代的寺庙都有不少的田产和房屋。这一弄。房子也有啦,田地也有啦,人也有啦!统一北方当然不在话下。

其实,纵观历史。古代的寺庙都有不菲的产业。特别是土地。说的直白一点,寺庙就是一个地主。活不下去的农民可以卖地给他,没有地的农民可以租他的地种。没钱可以借钱当然利息肯定也不低。并且在乱世,好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都跑去当和尚,国家就没人了,作为哪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允许的。这也是太武帝灭佛最最最根本的初衷。包括后边几位的倒佛运动,也是这个根由产生的。只是手段没有拓跋焘这么狠(当然也是因为后面的朝代基本上是汉化后的朝代)

而作为佛教的千年对手,道教肯定也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只是作用没有统治阶级那么大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