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看了奥斯卡提名影片《小妇人》,被这部电影迷住了。
在寻找美国作家奥尔科特的原著小说时,我们了解到这部小说出版于1868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60年左右。
以前,美国小说中一直缺乏身份认同。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不认为这是一部儿童小说吗?与高尔基童年的慈悲和心跳停止相比,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经在孩子们上床睡觉之前读过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除了故事还是吸引人的,真的没有地方触动人心。他还读过他的小说《镀金时代》,这部小说几乎不可能读,也很无聊。
高调的《白鲸》,已经读完了一半,也被小说漫无边际的叙事风格扼杀了,再也读不懂了。
菲茨杰拉德曾经是我读过最多的美国作家作品,虽然作者对人性的刻画令人惊叹,但他的小说叙事,就像美国小说一样,描述堆叠在一起,来来回回,内容混合,阅读,令人头疼。
但《小妇人》就不一样了。小说在叙事上,也具有美国小说的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它的人物感受和客观描述是混合在一起的,全能的作者叙事视角,不断在人物之间跳跃,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在小说中不断提到东西方,不断坦白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可以说是美国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缺乏细微的、缺乏深刻的心理描述,这也是美国小说不甘心的原因。
相比之下,中国读者更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忧郁、含蓄和火热的叙事,很少把中国作家看成是美国文学家。当然,许多打算在写作中做出新改变的作家都能够效仿当代美国作家的榜样,这是没有提到的。
《小妇人》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方,就是它平静的笔,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四个女儿的每一个形象,而且大开眼界,小说中充满了情感的笔触,描述了承担父亲形象的勇气,并有助于滋润孩子的母亲形象。
过去,人们总觉得好莱坞电影充满了温柔、肤浅的布道,奇怪从何而来。读完《小妇人》原著后,我知道这种精神的源头应该是小说的很大一部分。
小说中的母亲一直在用她的向导给她的四个女儿灌输价值观。而她这种女生难免会出现虚荣心理、比较心理学、享受心理学,能敏锐地觉悟过来,及时向孩子们指出来。而且,她对孩子的教导不是通过僵化的方法完成的,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生活,然后由母亲给孩子去总结和提高。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说是让孩子充分"试错",然后由母亲来定正路,即便是今天,我们很多父母可能也没能掌握这一套父母的争战。
例如,在小说《小妇人》中,一位母亲对四个女儿进行了实验,以提高她的四个孩子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她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放羊,拿起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不做这项工作,然后花一个星期看看会发生什么。起初,四个女儿欢欣鼓舞,但整天,吃喝玩乐,很快就让她们失望了,让妈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工作的意义,让她们知道,只有努力创造才能让人有意义。
母亲总结道(见上海翻译出版社2002年,第92页,见下文):
"我想让你明白,每个人的舒适都取决于每个人忠实地做他们的工作。當漢娜和我為你工作時,你過著美好的生活,但你並不是很快樂和和諧。所以我想教你们一点教训 当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时会发生什么。你认为互相帮助,承担日常责任,在空闲时感到格外甜蜜,并愿意和克制让这个家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感到舒适和可爱,这是否更令人愉快?
"工作是好的,每个人都有很多工作,它让我们不会感到无聊和胡言乱语,有助于身心健康,并给予我们比金钱和时尚更多的力量和独立感。
"只是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像奴隶一样埋头工作。有一定的时间去工作和娱乐,让每一天都既有意义又有乐趣,才能善于利用时间来证明你懂得时间的价值。这样,你年轻的时候就会幸福,年老时也不会有遗憾,生活即使贫穷,生活也会大有成功。"
这种对工作的赞美,你知道,出现在1868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中,距今一百多年,可惜的是,我们今天能读懂中国文学中这种"作品"的认知基调吗?即使我们今天来看看母亲的话,我们也会感到永恒,而不是肤浅。
几年前,一位女嘉宾在电视约会节目中威胁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引起了轰动,这种婚姻观、爱情在相当市场上都可以看到。
在《小妇人》中,一个四个孩子的母亲,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告诉女儿们如何选择和识别真爱。她说:
"不要仅仅因为某人有钱或豪宅而嫁给他们,因为没有爱情的房子不是家。金錢是必要和寶貴的 - 如果使用得當或高尚 - 但我不希望你把它視為你尋求的主要或唯一目標。我寧願你們是窮人的妻子,只要你們享受丈夫的愛、幸福和滿足,也寧願你們以王后的身份坐在王位上,沒有自尊與和平。"
"没有爱的房子不是家"这句话,可以说出爱的真谛。用这句话来诊断"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然后站得高。
在《小妇人》中,母亲深知婚姻中"爱"的含义,激励孩子拥有婚姻的爱心,因为只有在这个婚姻的核心中才真正凝聚出一股"家"的温暖芬芳。
在小说中,马奇家的大女儿梅格长得最美,2019年版的大女儿梅格是《哈利·波特》系列剧中赫敏饰演的骨头冰冷的赫敏,她终于和邻居无名的导师通婚了,拥有最珍贵的爱情,虽然没有钱,但生活却很幸福。
在《小妇人》中,作者还描述了一位母亲引导四个女儿正确认识"金钱"的利弊。中国人有一句话,"女儿要有钱",也就是说,要让女孩子对"钱"有免疫力,不能让女孩子痴迷和陶醉在钱的翅膀下,这样的女孩,会成为金钱的囚徒,迈出悲惨的第一步。但中国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有毒"的做法,通过给她足够的钱来满足她,从而增加了她对金钱诱惑的免疫力。
但《小妇人》中的母亲却以身作则,用她流露出的爱,用她传播的感情,用她的生命感,传递给女孩们对金钱的正确刻画和定位,并决定她们对金钱的态度和看法。
母亲说(见上面的165页):
"钱是一件有用的好事,乔。我希望我的女儿们将来永远不会对金钱感到太尴尬,也不会被金钱诱惑太多。......我对我的女儿们没有声誉的期望。如果金钱和地位伴随着爱和道德,那么我会很乐意接受它们,并为你的好运感到高兴。但经验我知道,在一个普通的小家庭里能享受到多少真正的幸福啊。在那里,每天的面包是自己挣来的,一点点的紧绷感使为数不多的乐趣更加味觉。我很高兴看到梅格的起点非常低。因为,如果我是对的,她会足够富有,有一颗好男人的心,这比财富好得多。"
母亲不谈钱的意义和价值,但母亲强调"赚钱是有办法的",钱是幸福的副产品衍生出来的,而不是让幸福寄生在金钱里。
在《小妇人》中,父亲的形象尤其感人。这部小说描绘了马奇家族的父亲,他参加了决定美国方向的内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小说中写道他是军队中的牧师),后来在外面生病了。虽然父亲不在家,但四个女儿一直期待着父亲回来最珍贵的时光。父亲的郊游和写给孩子的信也成为他们最期待的精神支柱。
贝丝在1994年版中的圣诞愿望非常感人
2019年和1994年版的《小妇人》电影重现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阅读父亲信件的欢乐时光。
请注意,在2019年版的《小妇人》中,四个女儿坐在母亲旁边,摆出非常漂亮的姿势,仿佛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真正、完整地分享父亲的想法。
2019年版剧情
1994年版该剧
相比之下,小说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写得像电影那样宏大,而是以一种白手笨脚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四个女儿各自坐姿的姿势:
"他们都离炉子更近了,我母亲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贝丝坐在她的脚边,梅格和艾米坐在椅子的两边。乔靠在椅子后面,所以如果这封信触动了她的感情,没有人会看到她的感受。
在他的信中,父亲表达了他对女儿的爱。"在那些困难时期写的信很少没有记载,特别是来自我父亲的信,"小说写道。这封信几乎没有谈到痛苦,危险或被压抑的怀旧情绪。这是一封欢快、充满希望的信,生动地描述了军营里的生活、行军和军事动态。"
再看看小说中父亲写的信,简单而感人:
"把我所有的问候和亲吻都给我的女儿们,告诉她们我白天记得她们,晚上为她们祈祷,并一直为她们的爱感到极大的解脱。我必须等一年才能见到他们,这似乎太长了,但要提醒他们,我们都可以在等待的同时工作,这样我们就不会浪费这些艰难的日子。我知道他们会记得我昨天对他们说过的一切,会做你的好孩子,忠实地尽职尽责,勇敢地与自己的缺点作斗争,为胜利而战,这样当我回来的时候,我会更爱我的小女人,更自豪。"
第二年圣诞节来临时,父亲生病回家,突然让全家人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这些是1994年版《父女相遇》中感人的场景
这部电影的2019年和1994年版本都产生了所有耸人听闻的手段,以展示当他回来时与女儿团聚的最好的家庭。
这些是2019年版《父与女》中一些最好的场景
相比之下,小说是一种克制:
然后,当然,发生了一场恐慌性骚乱,几分钟后,每个人都失去了理智,因为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人能对此说一句话。马奇先生太瞎了,四只慈爱的手臂看不到。乔几乎可耻地晕倒了,不得不让劳格里在瓷器柜旁救他。布鲁克先生完全错误地吻了梅格,然后解释了什么是徒劳的。一向十分重视高贵的艾米,被凳子绊倒了,起不起身,拿着父亲的靴子动人地哭了起来。马奇太太回头一看,举起手来警告道:"嘘,别吵闹!别忘了贝丝!"
但为时已晚,书房的门大开着,穿着红色晨衣的男人出现在门口——喜悦在她虚弱的四肢中注入了力量——贝丝一直跑到她父亲的怀里。不要介意接下來發生什麼,因為心因喜悅而跳動,洗去過去的苦澀,只有眼前的甜蜜。
在中国文学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父亲看到孩子、互相拥抱的激情描述?谁能找到一个?当然,东西方之间有文化差异,中国人不会像外国人一样,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什么中国文学把父亲写在孩子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呢?
我搜索,搜索,看到了1961年电影"革命家庭"中唯一的父子之情。影片中一家的三个孩子都期待着父亲的归来,和《小妇人》中的马奇斯女孩一样,他们整天谈论父亲的归来,以为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在《革命家庭》中,当父亲真正回来的时候,家里的孩子像鸟儿一样扑在上面,拥抱父亲,倾诉着家人的爱,父亲也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一起分享全家的幸福。
就个人而言,很难在《革命家庭》这样的中国电影中找到第二部展示父子之情的电影。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血迹嫌疑犯》进入中国,掀起了对中国父亲的狂热。
《红衣少女》的父亲,改编自原著《没有纽扣的红衫军》,是一个软弱、无能、家庭无状态的安全气囊形象。
近年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再次激起了中国人对他父亲的兴趣。或许在中国爸爸们的长远期待中,中国电影终于在2019年的《银河补习班》展现出一个父亲般的形象,但影片的母亲却成了势利、平凡的代表,而《小妇人》对父母在各个维度的定位都可以看出差距在哪里。
《小妇人》出版于1868年。在穆欣的《文学回忆录》中,紧接着的"19世纪美国文学"一章是"19世纪的中国文学",其中指出:"19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没有天才。中国现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是在十八世纪。"
穆欣提到19世纪的中国小说有《花书》《儿童英雄》《海花之花》《镜花刃》,以及《三人五义》等电影,其中只有《镜花刃》有一点正常的人类气息,其他小说,充满了发霉的意识形态,简直尴尬地一提到今天。这些小说中哪部描绘了1860年左右丰富的家庭氛围,情感和人类追求的社会现实,如"小女人"?
几乎没有。没有一部中国小说能描述出当前中国人能够对文学作品有启蒙和精神上的绥靖,而《小妇人》在意识形态的推力下,我们今天还能感觉到和我们的兴趣一样。
《小妇人》出版于1868年,而中国文学直到1918年才出现,现代小说的真正意识,这就是鲁迅的《广告狂人日记》,这隔期多少年?正好是五十年,由此可见,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相差五十年。不管是不是这样,仁慈见仁慈,智者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