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蔡家坡长大。那时候的面皮大多都是工厂附近农村人自家做的,每天大早出摊卖,午饭结束就收摊儿了,午后想吃的话就要去火车站的街道上了。
记得当时卖两角(当地口音:jio)钱一碗,工人上班路上买个现打的烧饼,掰开夹上半份凉皮,一共才花两角钱,那个香啊!
最初是洗面筋的蒸面皮,后来(好像都九十年代了吧?)才出现擀面皮(配的有刮刮-粘锅后刮下来的,不够制作一张了,索性揉起、蒸熟、切片,不是叫“呱呱”),后来工艺又发展到烙蒸面皮(这个调的时候配点蒜泥味道更好)。
最喜欢吃的还是蒸面皮,蒸好后的一大张,手抖起都不带破相的,筋道。只不过这些年来手工制作的越来越少了,机器制作的绝没有手工的口感。
岐山面皮的调制很简单:一木勺盐水(粗盐兑水)、岐山醋(放一丁点,酸)、红红的油泼辣子放再多也不辣,只是个香。
说是要放菜的、放调料水的都不是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