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冉毅:湖湘文化流播东瀛及其深远影响

作者:日常恶魔
冉毅:湖湘文化流播东瀛及其深远影响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于国家博物馆大展,现场仿真永州峭壁山岩,宛如亲临摩崖之下,文、字、石与天地相辉映,动人心魄。《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首次齐汇展出,见证千年衰盛。值中华复兴之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于友邦,美美与共,乃吾侪之使命与责任。

一.永州淡岩卫樵“留言”《八景图》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晋京大展,60 件拓片中,以《中兴颂》最引人注目,然其中还有南宋永州知州卫樵,淡岩题诗的拓片一幅,其题云:“嵌岩洞谷到曾多,无奈冥搜暗索何。此处云穿风月透,短筇浑不待扪萝。惭愧州家一事无,薄游还爱小蓬壶。若凭妙笔丹青写,应胜从来八景图。绍定癸巳五月既望郡守中吴卫樵山甫题。”卫樵为潇湘真景之美倾倒,毫不讳言潇湘实景胜过历来之《八景图》。卫樵在永州另有万石山题名、浯溪石刻,都不言《八景图》,何故只在淡岩题诗言《八景图》呢?惠天意金石为鉴,始创《八景图》的北宋文人画家宋迪,也曾亲躬淡岩并留下题名:“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宋迪题名仅存石刻拓片,右上印:嘉定瞿木夫藏印;右下印:北京大学京师藏印;左下印:东武刘喜海藏印。宋迪题名,借拓片辗转流传至今,殊为不易。借此题名,得以印证他曾履职潇湘,1063年往至于潇水,足迹踏至永州腹地。宋迪祖上六代为官,诗书传家,宋迪无疑深受古典艺术的浸染熏陶,谙熟潇湘神韵,舟行潇湘二水,亲目实景,情动于中,构思画题,挥毫写就《八景图》。然宋迪《八景图》不存,甚憾。

2019年3月,笔者往淡岩调查,站立卫樵石刻前仔细查看,见其上方被凿处正方稍长,凹陷状,尺寸规整,与今存宋迪拓片大小颇合,瞬时直觉这或许就是宋迪题名遗迹。卫樵题诗时,应该是凝视着宋迪题名石刻而题诗,二者在淡岩隔空神交。百余年间,八景文化之盛,于永州淡岩摩崖再度以不朽金石鉴证。

二.湖湘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楚辞》,中国古典文学之母,约于日本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深解其意引典活用,于公元604年,所制定的《十七条宪法》第14条,曰:“群臣百僚,无有嫉妒。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妒之患,不知其极。所以智胜于己,则不悦。才胜于己,则嫉妒。是以五百岁之后乃令遇贤。千载以难待一圣。其不得贤圣,何以治国。”抨击“嫉妒”恶德,警示朝臣“嫉妒”之恶,此与屈原《离骚》完全意合,日本后世研习《楚辞》者,代不乏人,据日本奈良皇家宝库正仓院藏公元730年《写书杂用帐》记载:离骚三帙十六卷;公元889-897年,藤原佐世(847ー898)奉敕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录有“楚辞家卅二卷”:《楚辞》十六(王逸);《楚辞音义》(释智骞撰);《楚辞集音》(新撰);《离骚》十(王逸);《离骚》音二;《离骚经》润二。公元931-937年,源顺撰《倭名类聚钞》注明引典《离骚经》《楚辞》等,珍本史料鉴证湖湘文化流播日本的深远影响。

平安时期嵯峨天皇,敕命编撰《文華秀麗集》,其卷三收录有天皇与近侧仿《九歌》体的唱和诗《和內史貞主秋月歌》:“天秋夜静月光来,半卷珠帘满轮开。举手欲攀谁能得,披襟抱影岂重怀。云暗空中清辉少,风来吹拂看更皎。形如秦镜出山头,色似楚练疑天晓。群阴共盈三五时,四海同朋一月辉。皎洁秋悲斑女扇,玲珑夜鉴阮公帷。洞庭叶落秋已晚,虏塞征夫久忘归。贱妾此时高楼上,衔情一对不胜悲。三更露重络缋鸣,五夜风吹砧杵声。明月年年不改色,看人岁岁白发生。寒声淅沥竹窗虚,晚影萧条柳门疏。不从姮娥窃药遁,空闺对月恨离居。”歌中屡言洞庭月景,倾慕之情,可见一斑,且不止于对潇湘文学的憧憬,又于815年,在其成婚大殿“嵯峨院”旁侧,拟“中国洞庭湖”凿土建得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湖,敕名“庭湖”。京都市政府立碑铭文鉴证。1994年,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考古证实其水源来自庭湖方圆壹平方千米外的“名古曾瀑布”。湖心凸露“庭湖石”(测水位。凿湖时立)。

北宋产生的“潇湘八景”,在十三世纪,经由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传入日本,成为对日本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现象,著名学者铃木广之指出,是“日本文化艺术领域最经典的素材和创作源泉”(1993);牧溪、玉涧绘《八景图》真迹,鉴定为“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高木文,1935)。中国禅僧大休正念(1214-1289)、一山一宁(1247-1317),分别于1269年、1299年赴日弘法,他们最早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大休禅师的八景诗收入《念大休语录》。一山禅师的八景诗,是为日本禅僧思湛绘《平沙落雁图》(日本现存最早的水墨八景图,现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的题诗:柴塞寒应早,南来傍素秋。飞飞沙渚上,岂止稻粱谋。平沙落雁 一山书(一山印)。思堪禅师非在潇湘,绘得绝妙的潇湘八景《平沙落雁图》。一山题诗注释画意,思堪绘画曲尽禅意,天衣妙合,是中日禅宗文化交流的经典杰作。一山禅师学问渊博,工诗文,善书法,通晓儒、释、道。曾任京都五山最高禅寺南禅寺第三世住持,晚年受命任御宇多天皇帝师,1317年10月圆寂,龟山上皇敕旨,帝师灵塔,建南禅寺皇家陵园驹泷本堂。大休、一山禅师在滞日弘法的过程中,播撒了潇湘八景文化的种子,花蕊绽放,历久弥新,“何以香如许,有源活水来”。

宋迪绘《潇湘八景图》散佚甚憾,南宋末画僧牧溪、玉涧所绘《潇湘八景图》则均东传日本。牧溪绘《八景图》曲尽禅意,把握对象本质,表现自在心象,超越形似,放弃观念逻辑性的描绘,画风极简,静寂寡默,暗喻象征,深含枯淡幽寂的文化意蕴。

当时的日本,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亦是佛教的革新时代,禅宗的传入,向日本输送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思想资源,冲击了日本民族此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了核心价值观意识的巨大转变。从根本上重塑镰仓幕府思想内涵,重构政权信仰旨归。禅宗因其深邃的心性修持和精神内涵,被视为王政镇守国家的思想法宝,兴禅护国。禅宗为幕府统治者重塑国家、王权和政治统治,提供了神圣化的新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取向。而牧溪真迹,无疑是契合了日本的精神文化诉求,因而深深的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

潇湘八景应景自然山水,极富文化融通性,日本的潇湘八景诗画蕴含了深厚的禅宗意旨和浓郁的本土风情。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休哥”一休宗纯(1394-1481。号狂云子,后小松天皇皇子),赋有两组16首“潇湘八景”诗,《潇湘夜雨》其(一):“宿雨萧萧湘水阴,飘零羁客一身吟。黄陵修竹庙前泪,碧海青天夜夜心。”其(二)“二妃粉黛九嶷横,泪滴谁家残梦晴。黄陵庙泪一丛竹,圣主风流也雨声。”诗情深沉,哀叹舜帝与英娥二妃千古恋歌绝唱,深层意蕴重叠着一休自身的人生况遇,透出他巡锡异乡的孤独和忧伤,诗中的“湘水”“黄陵修竹”“二妃粉黛”“九嶷”,折射出一休谙熟潇湘地理风情,非在潇湘仿佛此在写潇湘,诗意象蕴含着一休对潇湘文学幽怨悲怆的深层读解。

冉毅:湖湘文化流播东瀛及其深远影响

三.日本京都御所内设八景厅

据日本室町幕府瑰宝鉴定师宝库总管能阿弥(1397-1471)手书《室町殿行幸御餝记》(德川美术馆藏)所载:“永享九年(1437),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1394-1441)效仿其父,恭迎后花园天皇(1419-70)行幸室町殿。大殿‘御十二间’东西墙壁对称,各挂饰了四幅牧溪《八景图》;正面障壁挂饰着南宋宫廷画最高代表夏珪绘《八景图》;‘西侧御七间’东西墙壁对称,各挂饰了四幅玉涧《八景图》。”这些图都是其父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的珍藏,这些珍宝,曾于1408年3月,足利义满恭迎后小松天皇行幸北山殿(现金阁寺)时,隆重展出的唐物瑰宝。中国瑰宝隆重布展,室町幕府乃基于深远的战略思考。首先广开与中国贸易,投入巨额资金,购买中国瑰宝,经由幕府总管能阿弥鉴定后,统筹规划大型茶会,精心地艺术设计,再布置规模宏大的中国瑰宝特展,彰显幕府以高度的开放姿态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昭示幕府将军具有对中国高雅艺术瑰宝的至高鉴赏力。不断演绎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与皇朝文化相抗衡的政体、文化系统,以巩固其实质的整体统治权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中,《潇湘八景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天皇行幸为契机,潇湘八景文化传入宫廷。1596年(日本庆长元年),以“天子御艺能之事,第一御学问也”为意旨,京都御所(皇宫)新增建“御学问所”,内设“八景厅”(现存),内有三进,上段厅,饰障壁画《洞庭秋月》,中段厅饰障壁画《兰亭序》,下段厅饰金箔底大和绘参天青松画。“八景厅”西侧有菊花间、山吹间、大雁间,内设书画挂轴、插花的龛台以及摆放文玩的错落架,纯一色书院式装饰。皇子读书会、宫中月例和歌会,重大典礼接见重臣都在“八景厅”进行,可谓皇子蒙学亦沐浴在八景文化氛围中。诚如大正诗画师高木文1926年论文所言:“历史变迁,兵燹人灾,几经乱世,承天佑,吾侪有幸能于五百年后之今日,惠赏八景图真迹,实感欣慰。这些真迹在中国已不存,我必须说存于我国依然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1962年10月,日本根津美术馆举办《潇湘八景图汇展》,高度肯定潇湘八景诗画至高的艺术价值,其图册“序”,言:潇湘八景,空前地影响我邦画坛,13世纪,室町水墨画家忘我地竞绘《八景图》,至18世纪江户时代狩野派,画艺精湛练达,在与牧溪和玉涧的真迹比较研究中,如何求变之,绘成的《八景图》,堪称瑰宝,今天,奢望与梦想夙愿以偿,与我国现存牧溪的大轴4幅、小轴1幅、玉涧的3幅荟萃同展。各位名士得以同堂欣赏源自中国的潇湘八景图。这于我邦水墨画艺提升,意义不可估量。恭贺汇展!幸甚!幸甚!

2019年10月22日,日本新天皇即位大典,位于皇宫广场西侧的出光美术馆隆重特展《潇湘八景——“卧游”发展与继承》,第一展室第一幅水墨潇湘八景图,正是1408年、1437年,室町幕府隆重布展,天皇行幸室町殿,挂饰的玉涧绘《潇湘八景图》中的《山市晴岚图》,诗画瑰宝精细存留实然值得吾辈深思。

2021年6月5日,日本原首相细川护熙,83岁高龄,挥毫绘得巨幅水墨障壁画《潇湘八景图》,赠给京都市东区建仁寺,饰于寺内中心建筑“本坊”大书院。《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33家报道,《京都新闻》详细介绍:耗时一年,绘得山市晴岚、平沙落雁等中国湖南省两条河流——潇水和湘水合流,注入洞庭湖一带的八大特色优美胜景;《KYODO》(京都)头条报道:所绘制壁画系中国湖南省渔村山水水墨《潇湘八景图》《ディリー》(2021.6.7京都日报)报道:所绘系中国湖南省渔村山水《潇湘八景图》。障壁1扇高1.83米,宽1.39米,12扇双面画计24面,总长33.36米,是北宋宋迪始创潇湘八景以来,最大尺度《潇湘八景图》。细川本人介绍说:“描绘了风光明媚的气候和季节”,联想2018年细川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无偿赠予珍贵汉籍36部4175册,在中日友谊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细川的解释意涵深意,蕴含着对当今中国的褒美和评价。日媒报道折射出潇湘八景传入日本七个世纪依然未减对潇湘文学、历史及湖湘地理风情的深厚记忆,鉴证着湖湘文化在国际舞台的感召力。

潇湘八景,是潇湘文学、绘画、历史的合成经典。入于淡素,出于平远,诗画神品。是东方极致的纯美意象,通过诗画歌咏描摹,自然风景与人唱和,流淌出高尚的文化与优美的韵律,涵义宏深,意蕴悠远。内含东方韵律审美的丰富思想,产生出无尽的美学价值和至高的艺术价值。潇湘文学为底蕴的文化融通力,以“潇湘八景”的时空放射,辐射邻国,通过日本传到西方不断衍生,产生出教科书级的经典效果。潇湘八景是湖湘文化的地标,也是亚洲文化的地标。先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睿智导向,牵引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并以个案诠释了“民族的如何成为世界的”这一美学命题,彰显了湖湘文化对世界文学艺术版图构建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软实力智库典例,也为当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多彩立体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最可靠的历史镜鉴和现实典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